強產業、補短板、扶志氣,湖北丹江口、秭歸鞏固脫貧成果——

摘帽后,不減致富勁頭(脫貧故事)

本報記者  郁靜嫻

2020年01月09日07: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湖北省丹江口市和秭歸縣已實現脫貧摘帽,當地積極鞏固脫貧成果:解決運輸、銷售難題,繼續壯大產業﹔對已脫貧戶跟蹤問效,壓實干部責任﹔轉變村民思想,激發內生動力。多措並舉,確保老鄉生活不返貧、發展可持續。

  

  滾滾長江奔流不息,進入鄂西后,上游末段穿過坐落於西陵峽畔的秭歸,最大的支流漢江則北過十堰,流入丹江口水庫。獨特的庫區小氣候,使這一帶盛產柑橘。

  車輛行駛在一座又一座山嶺之間,雖處冬季,卻滿目蒼翠。其間星星點點的橘黃,宛如一盞盞點亮的燈籠。“這個品種叫九月紅,甜中帶點酸,在網上賣得可好哩。”秭歸縣綠豐柑橘生產營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熊仁發說,全村2100畝地都種了臍橙,“脫了貧,大伙干勁更足了!”

  2019年4月,湖北省丹江口市和秭歸縣實現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分別降至0.11%和0.09%。摘帽之后,如何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確保老鄉生活不返貧、發展可持續?記者進行了調查。

  造橋修路,拓寬市場

  讓特產“運得出、賣得好”

  轟隆隆——一輛軌道運輸車穿梭在秭歸縣郭家壩鎮煙燈堡村的一片臍橙林裡,不一會兒工夫,滿載黃澄澄的臍橙“爬”上了坡。這種裝置一次能運送800斤到1200斤的貨物,被當地人稱為“田間小火車”。 

  “山區地勢溝溝坎坎,勞動力成本高。貧困戶發展產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運輸。”郭家壩鎮服務中心主任向進說。山裡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一杵一拖一千多”。當地柑農介紹,背運橙子時,一個壯勞力肩挑背扛,累了用小棍支住背簍歇口氣,后頭拖帶個人專門採摘。忙活一整天背1000多公斤,工錢至少1000多元,普通農戶根本承受不住。

  針對這一難題,縣裡與華中農業大學合作,在山區應用推廣軌道運輸車。向進介紹,去年全鎮加快了鋪設進度,目前一期累計建成58條線路。放眼全縣,軌道全長已超過1萬公裡。

  臍橙不光要“內運”,關鍵還得“外送”。去年9月27日,秭歸縣最大的精准脫貧項目——秭歸長江大橋正式建成通車。記者登高遙望,群山環抱之中,主橋橫跨香溪河,連通了南北兩岸,為秭歸臍橙出山打造了一條通衢。

  早前,地處長江橋北岸的歸州鎮香溪村,臍橙品質上乘,隻因不通橋、不通路,柑農隻好低價銷售,還求著商家收購。“以前過江靠汽船。現在運輸的卡車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每公斤還多賣2塊錢呢!”村民向培勝話語間是滿滿的底氣。據估算,僅此一項,每年給香溪村柑農增收400萬元左右。

  有了大橋,還要大市場。丹江口市是優質柑橘生產基地,曾經,銷售之難攔住了柑農脫貧致富的步伐。

  現在有了變化。在丹江口庫區習家店鎮柑橘交易市場,滿載柑橘的三輪車在人員引導下魚貫而入,一台台卡車整裝待發。“建起專業化的交易大市場后,大量的柑橘貨源集中起來,有了議價權。柑農不愁銷路,增加了收入渠道。”丹江口市庫區柑橘交易大市場有限公司負責人朱偉介紹,每天有上百輛大卡車從這裡發往全國各地,日銷售量可達200萬斤。同時,交易市場還為鄰近村民提供就業崗位1000余個,每年發放務工費6000余萬元,人均月增收2200元。

  跟蹤問效,壓實責任

  逐項逐戶逐人補短板

  走進丹江口市蒿坪鎮王家嶺村村民張書海家,易地搬遷后的安置新房窗明幾淨,生活便利。門口貼著的明白卡上,詳細列出了一家三口的各項收入情況。

  張書海家裡種了3畝辣椒,3.5畝油菜。前年全家順利脫貧之后,村裡的結對幫扶責任人張照風還時常給他們帶來新的政策信息。去年年初,榮熙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辣椒車間招工,張書海的妻子第一時間就報了名,每月能增加1700元收入。

  脫貧摘帽以后,丹江口在全市范圍內展開跟蹤問效,對已脫貧戶持續關注,對存量貧困人口全面核查。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逐項逐戶逐人補齊“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短板,確保穩定脫貧。

  補短板,怎樣才能補到老百姓心坎裡?在秭歸,月光下、院壩裡舉行的“村落夜話”,正在打開村民們的心扉。

  晚飯過后,楊林橋鎮楊林橋村的一個農家小院裡人聲如潮。“有土地、有資金,可到底種啥好?”“屋后還有根木杆子電線樁,不安全!”……多場夜話會下來,一本本問題台賬擺在鎮黨委書記王功趙的辦公桌上。收集的問題涉及產業發展、道路改造、旅游發展等9個類別。每條問題后,都備注了解決期限及責任人。

  “當面鑼,對面鼓,心裡的疙瘩都解開了。”楊林橋村村民馬學軍說。去年7月以來,秭歸全縣鄉村開展了800多場次“村落夜話”,1000多名干部深入186個行政村,收集問題1900多條,當場解題300多條,其余問題全部限時辦結。

  “脫貧看長久,除了壓實現有扶貧干部的責任,也要重視培養后備扶貧力量,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丹江口市扶貧辦主任陳少斌說。

  截至2018年,丹江口在全市建立了484人的村“兩委”后備干部庫。其中,能人大戶89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成員16人、復轉軍人43人、返鄉大中專畢業生52人、外出優秀務工經商人員107人。

  村民參與,動力更足

  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依偎在長江支流童庄河畔的秭歸縣郭家壩鎮熊家嶺村,從海拔200米的山腳到海拔800米的山坡,漫山遍野都是臍橙樹。山下一條路沿著河畔通向長江岸邊,山腰一條路繞過山頂通往山外。

  “下山的路,望得見,過不去。上山的路,運上去,腳發軟。”家中有14畝橙園的熊仁軍說,同樣辛苦勞作,每年比同海拔、交通方便地區的種植戶運費多花2萬元,賣價少了2萬元,“路要是通了,這4萬元完全可以揣進兜裡。”

  10多年了,路為啥遲遲修不通?村支書孫大祿說,修這條路的效益顯而易見,但由於佔地毀樹、集資籌勞等諸多問題,就這樣一年年擱置下來。

  去年3月,秭歸縣脫貧攻堅“項目庫”公示,其中就有打通這條斷頭路的項目。“這次說什麼也要把路修成!”村民張邦翠第一個在村民大會上主動提議,50多戶村民跟著投下贊成票。

  修路有了項目資金,但路怎麼修?地怎麼征?樹怎麼換?開了十幾場會,問題一件件捋清了。“誰參與、誰受益”成為大家一致認可的原則。這回,村民自己選出了村落理事會成員,修路中誰管賬、誰管協調、誰監管,都由村民自己說了算。經費不夠,村民集資10余萬元,補足項目資金缺口。

  越來越多的村民表現出“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思想轉變。

  “國家政策再好,也要靠自己勤勞去掙啊。”秭歸縣兩河口鎮天池埡村村民梅春枝感嘆。前些年她身體不好,醫藥費和孩子學費這兩座“大山”壓得家裡喘不過氣。被精准識別為貧困戶后,憂心事得到化解。去年種地加上就近務工掙了1萬多元,今年家裡又添了兩頭牲畜,“再努努力!爭取收入能過2萬元。”

  行走鄉間,村落對面的河水在陽光映照下波光粼粼,家家戶戶房前屋后種著臍橙,枝頭上已經結出果實,溢出陣陣清香。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09日 13 版)
(責編:周倩文、張雋)

微信公眾號
有多少事非得總理說了才能解決?
近來,還有許多事情記挂在總理心間,在他的敦促下也正逐步得到解決。但仍應反思:本應給群眾方便的事情,為何非得總理說了才能解決呢?
←掃描二維碼查看更多內容︱每日為您展現更多有料內容

視頻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