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乘“產業”之勢,書“扶貧”篇章

羅淇尹

2020年05月14日16:32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5月11日至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山西考察,並指出:要加強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精心選擇產業項目,確保成功率和可持續發展。要把群眾受益擺在突出位置,從產業扶持、金融信貸、農業保險等方面出台政策,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既要當好鄉村產業項目的組織者、推動者,又要當好群眾利益的維護者。(5月13日 人民日報)

陝西之行,“小木耳”火了﹔山西之行,“忘憂草”也火了,在民眾推崇農產品並紛紛買單的背后,是產業扶貧在起大作用。“一個地方必須有產業,有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發展。最后還是要能養活自己。”“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既要當好鄉村產業項目的組織者、推動者,又要當好群眾利益的維護者。”從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的論述中可得知,產業扶貧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制勝法寶”,而如何做到讓“輸血”變“造血”,就需要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找准“特色”產業,釋放“政策”紅利,激發“民生”動力,觸發“產業”“就業”“消費”三者的化學反應,走好脫貧攻堅“最后一公裡”,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騰飛之勢埋下堅實伏筆。

在“特色”上煉就“火眼金睛”。俗話說:“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產業扶貧也是如此,特色鮮明、產量充足、生產基礎是組織產業項目落地生根的關鍵條件。一方面,基層黨組織與廣大黨員干部需依據當地自然條件,立足於當地物質資源,清晰特色產業的發展思路,找准特色產業的“靶向發力點”,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思想,把特色產業的“新輪廓”勾勒出來。另一方面,若當地已存在“老牌”產業,即需加快促進其向“特色”轉型,拉攏“歷史文化”提升其特色附加值,做大做長特色產業生產鏈,打造特色產業集群,打響特色產品“金字招牌”,為產業脫貧持續發力提供堅實保障。

在“市場”上釋放“政策紅利”。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一行中提到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要當好鄉村產業項目的組織者、推動者。組織方面已找准“特色”,推動方面更要緊盯“市場”。在現代經濟體制下,市場調節往往是經濟穩定發展的有力手段,政府常置身於“服務者”的角色,但不能小瞧了政策紅利帶來的“連鎖反應”。因此,一方面,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要尊重市場規律,緊盯市場需求,堅持市場導向,找到自身特色產業的目標消費領域,對特色產業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補貼扶持,切忌不能“遍撒辣椒面”,要堅持產業發展環環相扣、循循漸進。另一方面,由於市場變化時時發生,產品自身面對市場淘汰的風險極高,故此要著重在生產審批環節流程簡化上狠下功夫,從生產、售賣、流通等各個環節減少不必要的手續,給產業抵御風險能力給足外部力量。

在“民生”上激發“內生動力”。說到底,產業脫貧是為了給群眾百姓謀福利,因此,群眾樂不樂意發展、樂不樂意支持極為重要。“扶貧先扶志”也是這個道理,把百姓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群眾的參與度鼓動起來,產業扶貧有了堅實的人民基礎,發展起來也自然是如魚得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一行中所說:“中國共產黨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把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實事作為檢驗政績的重要標准。”故此,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要切實做好習近平總書記口中“群眾利益”的“維護者”,在思想上堅持“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在行動上做到接觸基層、融入基層、傾聽基層,學會站在當地百姓的角度上評判產業發展的好壞,及時根據民情修正產業發展方向,源源不斷激發當地百姓脫貧的內生動力,充分發揮產業扶貧的功效。

產業是脫貧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產業扶貧也是奪取脫貧攻堅之戰勝利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要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乘產業發展之勢,書寫脫貧攻堅最后篇章!

(責編:周恬、張雋)

圖說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