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試試以巧勁解難題(一線行走)

徐馭堯
2020年05月20日07: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國家政策越來越好,但要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裡”,考驗著基層干部的能力與智慧

  

  第一次走過瀾滄江上一座窄窄的鐵索橋時,我緊張得手心直冒汗。耳邊大風呼嘯而過,腳下江水洶涌奔騰。走在上面,大橋來回搖擺,讓人心驚膽戰。

  “這是木許鄉通向外界的唯一道路,鄉裡的孩子們到隔壁鎮上中學都要經過這座橋。”西藏昌都市芒康縣木許鄉黨委書記陳凱峰指著大橋,眼神裡有些無奈。

  木許山河環抱,居民分散,交通閉塞,這座橋就是一個縮影。陳凱峰說,鄉裡人口不多,村民日常生活走走山路倒也習慣,主要是苦了孩子們。木許沒有中學,大點的孩子往往要步行或者搭車到隔壁鎮上學。幼兒園沒有宿舍,家長們日常往返幾十公裡山路接送孩子也是常事。

  “為什麼不修柏油路,建水泥橋呢?”我心生疑問。陳凱峰嘆著氣回道,當初鄉裡想過修路、修橋、蓋學校,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木許人口分散、經濟不發達,即便爭取到資金,建成后也難以充分利用,無形中造成另一種資源浪費。

  他的困惑並非孤例。在邊遠山區,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仍是鄉村發展的短板,是不惜代價增加公共服務供給,還是盡可能調動有限資源,試試以巧勁解難題,是基層干部經常要回答的一道選擇題。

  既然改造道路橋梁、新建學校有困難,那能不能先配上校車?在市裡駐村工作隊的協調幫助下,一輛大巴很快投入使用。每逢周末,校車從隔壁鎮接回孩子,再把他們挨家挨戶送到家。比起家長接送,省時高效,安全也有保障。

  校車的成功讓陳凱峰看到了希望,在欠缺外部資源的條件下,內部挖潛也能另辟蹊徑,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鄉裡的幼兒園沒有專業的保育員,孩子們的生活沒人照顧,何不搞個村民互助組,讓家長們輪流排班照顧孩子?陳凱峰的倡議得到村民響應,很快,“臨時保育員”制度運轉起來。就這樣,家長們的后顧之憂解決了。

  走出木許的學子們都說,瀾滄江上的橋隻容得下一輛車通過,但鄉裡搭起的“教育橋”正越來越寬。

  陳凱峰時常感慨,如今國家政策越來越好,但要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裡”,考驗著基層干部的能力與智慧。基層資源有限,而民生問題事關千家萬戶,又不能不解決。

  如何化解這樣的矛盾?不能一味等靠要,多開動腦筋,因地制宜,總能找到解決辦法。哪怕只是一點一滴的改變,都是對群眾利益的最好關切。

  (作者為本報西藏分社記者) 

  欄目投稿郵箱:yxxz8494@163.com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20日 11 版)
(責編:張雋、關喜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