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精准扶貧要用好“針”本事下足“繡花功”

2020年06月02日09:46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日前,湖北省委常委、襄陽市委書記李樂成前往保康縣、南漳縣就脫貧攻堅工作開展調研。他說要用好“針”本事,下足“繡花功”,善於在脫貧攻堅一線尋找短板和問題,對共性問題進行分析論証,出台相應的措施幫助鄉村發展好產業,進一步夯實扶貧攻堅基礎。( 《湖北日報》)

脫貧攻堅,作為近年來一項偉大的民生工程,創造了堪稱前無古人的人間奇跡,特別是“不落下一個”的扶貧理念和行動,成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詮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越往后,難度越大,越要壓實責任、精准施策、過細工作”“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全過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是的,湖北省委常委、襄陽市委書記李樂成指出的“要用好‘針’本事,下足‘繡花功’”,突出的就是一個解決問題和補齊短板的“精細”和“精准”。

“下針”要精准,明確“扶”什麼。“繡花”時,每一針該下到什麼地方,是很有規律的,倘若隨意下針,可能繡出的就不成其“花”了。那麼,在扶貧工作中,除了精准確定扶貧對象外,在今年這“收官”之年,恐怕就是要解決“扶”什麼的問題。當然,在這“最后一公裡”,扶貧對象已經不需要再確定,而留到最后的這些“硬骨頭”究竟“硬”在何處,就當必須弄明白了。這就好比“繡花”中要先找到“針腳”。比如,有的貧困戶是缺技術,而有的是缺勞力,還有的是因病或受災……這些都是“針腳”的位置所在,隻有找准了,“下針”才能有的放矢,扶貧才能少走“彎路”。

“行針”要合路,落實怎麼“扶”。在繡花的“行針”過程中,針對不同的作品,“針腳”的疏密、顏色的搭配都要恰到好處,繡出的作品才會惟妙惟肖。扶貧工作也是如此,究竟“怎麼‘扶’”,必需符合具有個性化的“路子”,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也就是說,在“最后一公裡”更不能搞任何形式的“一刀切”,特別是那種怕麻煩、圖省事,就隻管經費劃撥的扶貧方式,應當徹底摒棄。“繡”不同的花,就有不同的“繡”法﹔針對不同的貧困,也就要用不同的“扶”法。總之,不管是缺技術,還是缺士氣,都應當“缺啥扶啥”才能真正補齊“短板”,做到“行針”合路,我們的扶貧“作品”才會生機勃勃。

“收針”要完美,抓好怎麼“退”。“繡花”結束,應如何“收針”才能夠鞏固成果,仍然是值得深思的問題,“針”沒收好,就可能出現掉線。因此,對最后一批貧困地區和貧困戶,該如何“退出”,責任就落到了有關監管部門肩上。檢查驗收扶貧成果時,不深入基層,走進群眾,而是看資料,查數據的“退出”方式是萬萬不可取的﹔同時,在“退出”中,對少數百姓的“投訴”,也不能不去做認真的調查就一味責備、懲罰最基層的干部。如果考核扶貧成果能夠真正走進群眾,真切感受扶貧前后的變化,再來確定是否“退出”,才是完美“收針”的體現,“退出”的成果才能得到很好的鞏固。

用好“針”本事,下足“繡花功”。隻有從“扶”什麼、怎麼“扶”、怎麼“退”諸方面作好“下針”、“行針”與“收針”,“脫貧攻堅”才會完美“收官”。脫貧攻堅,舉世矚目,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廣大黨員干部練就一套“針”本事,在960多萬平方千米的“錦繡”土地上,“繡”出萬裡河山風光美,“繡”出小康生活比蜜甜,“繡”出社會和諧人歡樂,“繡”出民族復興新篇章!(何竹梅)

(責編:關喜艷、張雋)

圖說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