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學界大咖“雲集”助力湖北地方高校培養新聞人才

2020年06月21日08:59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人民網武漢6月21日電 雙一流建設及新文科發展背景下新聞學專業的新形勢與新進路是什麼?新聞學專業教育教學如何改革、創新,才能接軌新的傳媒生態和人才需求?部校共建,如何讓“1+1﹥2”?6月20日,全國首屆地方院校新聞學國家一流專業建設光谷壇在漢舉辦,來自全國各地新聞學界的專家、學者等50余人,齊聚一堂,線上線下、校內校外共話新聞學國家一流專業的發展新模式、新路徑。本次論壇由湖北第二師范學院主辦。

線上部分,由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昆教授主持,江西師范大學副校長項國雄教授點評。暨南大學黨委書記林如鵬教授等8位教授圍繞“新時代、新文科、新傳播”主題,分別就雙一流建設及新文科發展背景下新聞學專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地方高校一流新聞學專業建設的戰略與策略、新聞學專業的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地方高校新聞學專業的實驗實踐教學改革、地方高校新聞教育“共建”模式創新、地方高校新聞學專業建設與區域化服務創新等議題展開討論。

暨南大學黨委書記林如鵬教授提出人才培養的“一強化五改革”,即強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改革高校教學團隊的發展模式、改革新聞人才的培養方案、改革人才培養的模式、改革實踐教學、改革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模式。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陳昌鳳教授提出,加強地方一流專業建設一是專業建設要因地制宜,立足地方,服務地方創新區域發展,充分發掘地方資源,實現深度融合﹔二是要加強特色辦學,突出特色優勢﹔三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四是要以技術為引領,培養跨媒體復合型人才。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胡百精教授認為,“在融合創新的大時代,一個學科的開放性越強,越是被其他學科需要,越能成就其自身的主體性和核心價值”。他提出,新聞學專業的發展應在強基固本,重構知識體系的同時,推進跨學科整體共建、跨學科課程群共建、跨學科培養方式共建,在學科對話、價值共創中實現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觀念與模式創新。

中國傳媒大學教務處處長王曉紅教授認為,要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融入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根據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努力開展與新時代相適應的課堂教學,創新案例教學。“如何實現知行合一?”她提出,要重構實踐教學的生態,聚合不同學科領域知識,實踐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提升新聞傳播技能水平,更是為了實現“知識+技能”向“知識+技能+價值引導”的轉變。

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院長彭祝斌教授認為,一流專業建設要遵循統一性、梯度化和標杆化三個標准。應該地方化、特色化、個性化發展,推進分類分層建設。

“新聞傳播學的發展要堅持堅守與創新”,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楊琳教授認為,在社會變革激蕩、媒介生態環境變動的時候,我們一方面從學術研究的角度關注業界的發展走向,探求“來自新媒體傳播與社交網絡的全球傳播靈感”,另一方面必須將目光投向我們的主業——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探求在目前生態中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策略。

論壇第二部分為現場報告。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文學院陳瑛教授主持。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強月新教授主要介紹了湖北省省委宣傳部與武漢大學共建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經驗以及一些困惑,特別是介紹了部校共建在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科學研究、智庫建設、學科發展、實習平台、社會服務、課題申報、資金支持、組織架構、實驗室建設等方面的實施方案與先進經驗。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張明新教授提出,國家一流專業建設,必須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打造高水平、創新性、復合型、有潛力的師資團隊。他認為,地方新聞院校一流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需要注重保持適度的師資規模,形成良好的生態結構,實施有針對性的分類管理,積極開展課程、教研與項目、實踐團隊建設,注重教師能力持續提升,面向本地充分借助和整合專家學者資源。(程麗鵑、吳洪莉)

(責編:周恬、張雋)

圖說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