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轉移安置點 轉移群眾“拎包入住”

【查看原圖】
70歲的吳雲堯正在吃午餐。郭婷婷攝
70歲的吳雲堯正在吃午餐。郭婷婷攝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2020年07月21日13:12

雨情急、強度大,汛情猛、水位高。入梅以來,武漢遭遇8輪強降雨。在防汛形勢嚴峻時刻,武漢各區先著一棋,提前轉移群眾,化“受災”為“防守”。 7月以來,根據防洪預案,武漢市提前疏散轉移了一些洲灘民垸垸內人員。這些轉移群眾在安置點住得怎麼樣呢?7月20日,人民網記者前往武漢經濟開發區(漢南) 探訪了集中安置點,了解安置點的運行情況。

一夜間做好准備,保障拎包入住

20日中午,多日不見的陽光終於探出了頭,天氣恢復了夏天的炎熱。在武漢經濟開發區(漢南)漢南小學安置點裡,今年70歲的吳雲堯開心地接過工作人員發放的午餐吃了起來。記者看到,午餐中有紅燒魚塊、番茄炒蛋、香腸和青椒土豆絲。“這裡的伙食很不錯,比家裡吃的還好,菜我們都吃不完。”吳雲堯說。

作為汛期緊急轉移到安置點的居民,吳雲堯和妻子很快適應了這裡的生活。子女都在外地打工,剩下兩位老人在家。面對大水,吳雲堯本來還有些擔心,沒想到政府想在前面,將他們轉移到了安置點。

安置點免費提供一日三餐,負責配餐的是專門為軍運會服務的餐飲企業,伙食葷素搭配,還經常發放酸奶、點心等。這裡床單、被套、洗漱用品,甚至連蚊香、花露水都准備好了。為方便居住,還緊急加裝了熱水器和移動公廁,真正實現了拎包入住。

“我們接到轉移群眾的通知后,一夜之間就做好了准備。”湘囗街黨工委書記謝永紅告訴記者。

據了解,因持續暴雨,水位持續上漲,位於蔡甸區的通順河突然漲水,危及居民生命安全。蔡甸區消泗鄉曲口垸五個村的部分村民被集中轉移至武漢經濟開發區(漢南)漢南小學、水紅小學設立的安置點。

其實2016年,該街道就曾接待安置過一次轉移群眾。謝永紅說,和16年相比,今年的轉移更加有條不紊,准備更加充分。目前兩個安置點已接納各類人員131人。

不留姓名的教師默默送來食品書籍

記者在安置點看到,安靜整潔的校園裡,居民們悠閑地生活著。院子操場的樹蔭下,也聚集這一群群老人,或乘涼、或看電影、還有人打起了乒乓球。到了晚上,更加熱鬧,還有人跳廣場舞。

“上午我學習簡筆畫,還和弟弟一起做游戲。”剛剛8歲的鄭維娜帶著4歲的弟弟鄭維俊愉快地在寢室中跑來跑去。這間教室改成的宿舍成了他們小小的樂園。

奶奶林雲嬌告訴記者,他們是從楊庄村轉移過來的。搬來第一天,安置點一位值班老師看到兩名小朋友,馬上自掏腰包給孩子買來了一大包玩具、食品和學習書籍。“我們問老師叫什麼名字,她也不說,后來跑去辦公室查值班名單,才知道了她叫李榮霞。實在太感激了。”

這些玩具和書籍給孩子帶來了安全感和快樂,在這裡住的這些天,孩子的情緒一點沒有受到影響,每天都很開心。

村民感慨:“不像是轉移,像是來做客的”

“政府真是太暖心了。不僅吃住無憂,還有醫生工作人員照顧。”77歲的吳介壽出生於解放前,在他的記憶中,經歷過多次大水。

1954年發大水時,他已經10歲,清楚地記得和父母一起往高處轉移。隻能露天居住躲避洪水,白天日晒雨淋,晚上蚊虫叮咬,吃飯也隻能壘個土灶自己做,非常辛苦,和現在形成鮮明的對比。

“現在在安置點裡,生活安排無微不至,每天消毒兩次,醫生每天早晚過來量體溫、查血壓、檢查糖尿病。村裡干部也是每天過來巡查好幾次,災民有什麼問題,上午提出,下午就解決。”吳介壽說,剛搬來時,有村民反映晚上走廊和衛生間的燈不夠亮,當天下午就全部修好了。“在這裡我們像是來做客的。”

“我們為轉移群眾提供了24小時保姆式的服務,保証他們有飯吃、有衣穿、有安全住所、有干淨水喝、有病能及時醫治、有網絡通訊信號。另外還提供豐富的文體活動。”湘囗街街道辦副主任王勇介紹說。作為駐曲口村幫扶的第一書記,王勇每天都會在安置點巡查多次。“我們在細節上細了又細。怕群眾滑倒,在衛生間加鋪了防滑墊。為了方便洗澡,加裝了30個移動公廁、8個移動洗澡間,還調集了40台風扇。就是希望大家能住得舒服。” (郭婷婷

分享到:
(責編:張雋、關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