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干部作風轉變、人居環境改善、鄰裡關系和諧

獅子口村 矛盾少風氣好(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④)

本報記者  畢京津
2020年08月07日08:0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過去,河南省新蔡縣李橋鎮獅子口村經濟條件差,人居環境差,村民矛盾多。后來,村裡積極謀求轉變:干部轉變了作風、壓實了責任﹔修通水泥路、治理污水溝、人居環境大變樣﹔幫扶村民就近就業、增加收入﹔組織文娛活動,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脫貧后,提升了社會治理能力,走向鄉村振興。

  

  河南省新蔡縣李橋鎮有個獅子口村。曾經,因為人多地少,十年九澇,獅子口村十分窮困。並且,缺的不僅僅是錢,很多方面都挺薄弱。

  隨著干部考核制度的完善,干部作風的改變,各方面事業有了長足進步:修通了水泥路,改善了人居環境﹔組織富余勞動力就近就業,為化解群眾矛盾打好基礎,優化管理加強引導,使得村子更加和諧。獅子口村正在奏響有效治理的新樂章。

  監督實現了,獎懲分明了

  干部工作更積極

  第一書記原玉榮回憶起最初來到村裡報到時的情景,跟現在村裡充滿干勁的氣象大不相同。

  5年前,第一天來村裡,原玉榮就被澆了盆冷水。村委大門緊鎖,村會計姍姍來遲,“自家農活多,耽擱了。”

  原玉榮在走訪中還了解到,有一些實際上貧困的村民未被列入貧困戶名單。患有強直性脊柱炎的李黨恩,佝僂著身子,向原玉榮訴苦:“您看看俺家這個條件,咋就不算貧困戶呢?”

  原玉榮感到問題不小,下決心同新當選的村支書李新瑞一同好好改變現狀。

  “群眾要的就是一碗水端平!不作為,就不要當村干部。”原玉榮和李新瑞一起,同村干部們掰開揉碎講道理。村干部們轉變了認識,由散漫變成主動請纓,大家開始對村民逐一走訪,全面了解村民確確實實的貧困情況,確保像李黨恩這樣符合條件的村民不再被遺漏,精准識別貧困戶的工作順利完成。李黨恩得知自己反映的問題解決了,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2016年中旬,經過精准識別,獅子口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確定為192戶787人,貧困發生率約19.9%。摸清了家底,確保一個也不掉隊。2017年底,獅子口村順利脫貧。

  “組織建設是關鍵,管干部不能一陣風!”原玉榮說。村裡組織村民選出“村務監督委員會”,實現了對村級事務和村干部的常態化監督。干部們樹立了“不吃虧不當村干部”的思想,多奉獻,少索取,並公開接受群眾評議。

  如今的獅子口村,“四議兩公開”制度落到實處。擔子壓實了,工作積極性就激發出來了。干部作風轉變了,干群關系和諧了,村民能管事,干部有干勁,獅子口村的鄉村社會治理有了堅實的組織和群眾基礎。

  土路變好路,水溝變荷塘

  村裡環境更美麗

  2017年11月,貧困戶吳桂花給村委會送了一面錦旗。她拉著原玉榮的手,激動地說:“真不敢想啊!咱這老農民,竟然一出門也能走上水泥路!”

  “修路是最得民心的事。”獅子口村偏僻,出村的土路繞了老遠,一下雨就泥濘不堪。收麥子的人不願意來,村民隻好壓價出手,一斤麥子“要少賣四五分錢”,損失不小。村裡的路也是年久失修,坑窪不平,時常積滿污水和垃圾。

  一聽要修路,村民都贊成,但聽說要集資、出力,甚至路離自己家宅基地近點遠點,涉及利益,有些人就犯起了嘀咕。原玉榮三天兩頭登門做工作,終於,村民們都點了頭。上頭幫扶下,村裡人群策群力,3年時間,獅子口村逐步修通了13公裡出村的硬化路和通往家家戶戶巷道口、家門前的水泥路。

  望著水泥路修通時一並裝好的明亮路燈,吳桂花高興地說:“俺這心裡感覺亮堂堂的!”其他村民也紛紛表示:“下雨沒泥巴,路很平整,走回家真方便了!”

  路修好了,可村裡的水還是“死水”。洪澇多發,獅子口村不大的土地上常年分布著大大小小30多處積水塘,地勢低窪,水排不走就成了“死水”。加上村民經常往裡傾倒垃圾、污水,積水塘大多污泥濁水,成了名副其實的臭水溝。

  修完了出村的路,原玉榮就帶著村干部和扶貧隊員們,扛著一條借來的小船來到村東頭出村大路旁那個最大、最臭的臭水溝,下水清理垃圾和淤泥。

  “到晌午頭,都餓了,這時來了個賣油條的,我們顧不上洗手,一人買了一根油條,用塑料袋墊著就往嘴裡送。”原玉榮回憶說,“村民們知道村干部是在為村裡干活,就拿了工具來一起干。”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序推進,村民生活垃圾分類、清運,與治理臭水溝同步進行。垃圾有了去處,村民就不再往水塘裡亂扔,臭水溝治理的效果得以持續。

  “人多力量大,水塘清理干淨了,種上了蓮藕,現在村裡人都喜歡往水邊溜達。”原玉榮表示,曾經的臭水溝,現在都變成了蓮花池,不僅改善了人居環境,還讓村民能夠通過賣蓮藕、蓮子來掙錢。

  如今的獅子口村,依靠集體經濟收入,聘用30多名村民擔任水塘清理員、街道清潔工和垃圾清運人員,並定期考評、獎懲,實現了村庄的干淨、衛生、美麗。

  腰包鼓起來,梆子唱起來

  婆媳、鄰裡更和諧

  2017年6月的一天,44歲的貧困戶李賀雲又和自己的婆婆吵起來了。71歲的婆婆孫道蘭想要20塊錢給外孫包一個紅包,李賀雲卻不願意,“老了自己不掙錢,還光往外送錢!”孫道蘭聽完氣得摔碗,婆媳倆吵翻了天,引來鄰居看熱鬧。路過的原玉榮看事情不妙,想進去調解,婆媳倆不想讓她管,隨手把門給鎖了。

  為了這件事,原玉榮思考了好幾天。獅子口的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經濟條件差。農閑時候,缺乏娛樂活動,又沒有經濟來源,婆媳之間往往因為瑣事磕磕絆絆,婆媳矛盾容易加深。如何化解?

  村裡老人稱這種生活矛盾有個詞,叫“閑磨牙”。這給了原玉榮解決思路:讓大家適當忙一些,咋樣?

  村裡建起扶貧車間后,便組織村裡的富余勞動力到裡面做藤編、箱包和文具。李賀雲干得多、賺得多,一月能收入兩三千元。孫道蘭年紀大了,干得慢,但也沒少賺,一月也能收入近1000元。婆媳倆在扶貧車間裡,有活干,有錢賺,吵架拌嘴少了,歡聲笑語多了。

  原本經常鬧矛盾的婆媳倆越來越和睦了。為了獎勵她們,也為了激勵其他人,村兩委給她們家送來了錦旗,還把“教女有方”的獎牌挂到了李賀雲的娘家。婆家、娘家這下全都臉上有光,婆媳更加親近了。

  村兩委還組織村民搞起了廣場舞隊、鑼鼓隊、腰鼓隊和豫劇團等村民娛樂組織。閑暇時候,原本窩在家裡打牌、喝酒、吵架的村民,走出家門,參與娛樂活動,豐富了業余生活和精神世界,精神面貌得到改觀。

  錢袋子鼓了,戲曲梆子也唱了起來,和諧的不僅是婆媳,還有鄰裡關系。除了種地,還有家門口務工的收入,有空時能夠在一起娛樂,鄉親們很少再發生爭執了。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07日 10 版)
(責編:周恬、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