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全國政協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聚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

賡續文化基因 厚植文化自信(人民政協新實踐)

本報記者  楊  昊
2021年01月21日08: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要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深厚的國家文化軟實力,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內在動力支撐。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富有文化自信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全國政協日前召開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聚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議題,政協委員和基層群眾通過視頻連線方式建言獻策,並與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門負責人協商交流。

  加強統籌規劃,精細、精准做好頂層設計

  “孩子代表學校參加區級古詩文吟誦比賽獲得了個人一等獎,臉上洋溢著激動與自豪,對中華禮、義、孝、敬也有了更多理解。我深深感受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的必要性!”在天津分會場,天津市河西區湘江道小學五年級學生家長劉曉琳分享了孩子的故事,引發了與會委員的共鳴。

  去年9月,全國政協調研組赴湖南省和天津市開展專題調研。與此同時,委員移動履職平台開通主題議政群,111位委員累計發言達4.6萬余字。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宋大涵在會上介紹,各地區各部門近年來圍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實踐中也存在整體設計不夠、系統性不強、發展不平衡、一些政策難以落地等問題。

  參加前期調研的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建議,結合教學實際加強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明確哪些傳統文化能進課本、課堂,形成統編教材或參考材料,並出台明確的課時安排。

  “我們將精細、精准做好‘三進’項目的頂層設計。結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養成規律,協調各部門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工作方案,把相關內容融入教學和學科體系,打造重點項目和品牌課程。”中共中央宣傳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王曉暉說。

  在委員發言與部門回應的交流中,會場協商氛圍濃厚。圍繞加強統籌規劃、做好頂層設計,委員們不斷提出真知灼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良性發展,需要國家層面立法保障。”全國政協常委、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李和平在視頻連線中說,“進一步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政策支持體系,加大評價考核力度。同時出台相關激勵引導措施,大力推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銜接、協同與配合。”

  山東省政協委員、濟南西城實驗中學校長陸彩霞認為,當前傳統文化課程校本化工作缺少標准規范,急需國家層面統籌謀劃:“以各學段的教材為特點,系統性修訂如中小學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藝術等課程教材,對各層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本課程提出科學的指導意見。”

  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入腦入心

  每天上午第五節課的上課鈴聲一響,整齊嘹亮的誦讀聲便從濟南西城實驗中學的教室裡傳出。作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活動的重要環節,“經典閱讀”讓同學們在誦讀經典中感悟新知。

  近年來,濟南西城實驗中學打造以課程建設為架構的人文基地,通過班級書房、朗讀亭、觀瀾書院等,將“整本書閱讀”貫穿高中。基地建立后,學校圖書借閱量年淨增3萬余冊。“將傳統文化送到離學生最近的地方,讓學生充分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陸彩霞介紹。

  如何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植入孩子心田,讓優秀傳統文化入腦入心?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胡同小學校長王歡分享有關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研發的經驗,得到了與會委員的認同。該校通過與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悟課程》研發,編寫出版了《漫步國博》等多個系列校本教材。課程內容遵循“個人”“社會”“國家”三個維度,課程實施涵蓋場館研學、校園共學、親子旅學、雲端自學四種學習形態。“深挖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價值,實現傳統文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學科教學內容有機整合。”王歡說。

  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到“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為此,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健建議,進一步發揮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加傳統文化必修課程。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領大學生堅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文化自信。同時,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進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和效果。”李健說。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介紹,教育部將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緊密結合。

  廣泛動員社會力量,貫通“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

  實施古籍整理出版工程,組織編輯《復興文庫》,中國地名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欄目熱播,經典誦讀、戲曲進校園等工作如火如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和大力支持。既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思想觀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有機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體系,也要讓學生走出校門、來到各級各類場所機構參觀學習、體驗交流。如何充分整合社會資源、形成工作合力,成為委員們討論的焦點。

  湖南雨花非遺館裡,長沙市政協委員、長沙市雨花區文化旅游體育局局長王琳通過視頻連線,分享關於長沙市雨花區探索社會力量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進”工作的做法:“我們開設體驗式教學培訓,僅雨花非遺館就開發了30多個非遺項目進入100余所大中小學校校本課程,開設公益課堂800余場次,每年吸引全國各地大中小學生前來開展研學實踐、春秋游及大學生‘雙創’等體驗式活動達30萬人次。”

  隨著非遺進校園、展覽進校園等活動的普遍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推廣基地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金永偉在調研中發現,校外師資的教育教學素養仍存在短板。“建議對實施非遺、戲曲、文博進校園等工程的各類文化藝術界人員,建立有針對性的崗前培訓制度,強化教學實踐知識,使其具備基本的教育教學能力。同時也要加深專業教師對傳統文化藝術規律的了解,探索校外師資和專業教師相互配合的‘雙師型’教學方式。”金永偉說。

  不少委員認為,引導博物館、文藝院團及社會力量參與傳統文化教育的投入機制,既要深化館校共建,也要充分利用大數據和網絡信息化手段,搭建傳統文化資源單位與學校教育的數字共享平台,貫通“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

  “鼓勵和支持更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走上‘雲端’,鼓勵和支持各級各類文化及文博場所開發便於青少年學習使用的數字共享平台,打造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載體。”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王曉峰說。

  隨著委員們互動交流不斷深入,共識逐漸清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固本工程和鑄魂工程,需要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多元支撐、協同建設,從而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滋養和精神力量。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21日 18 版)
(責編:周恬、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