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獲得者孫津濟

不畏難 闖“尖端”(傳承·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本報記者  喻思南
2021年01月22日08:0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孫津濟在調試磁懸浮飛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供圖

  2020年10月,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舉行,10名特別獎從百名獲獎者中優中選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孫津濟就是其中一員。

  用於測繪、國土資源調查的衛星,主要靠上面的相機對地觀測。由於軌道很高,太空中的干擾造成一丁點偏移,實際觀測誤差就可能高達數十公裡。孫津濟的工作,就是研究如何控制衛星、空間站等航天器的姿態。

  上世紀末,我國掌握了基於機械軸承的飛輪技術,但用機械軸承做支承,有接觸摩擦,姿態控制精度不高。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衛星姿態的穩定性,孫津濟跟隨中科院院士房建成研究磁懸浮飛輪技術。

  用磁懸浮軸承支承飛輪,阻力幾乎為零,體積更小,功耗更低。然而,磁懸浮飛輪轉起來太快,每分鐘可達上萬轉。在高速運轉情況下,既要保証系統的穩定,又要降低軸承的功耗,實現難度非常大。

  “這項研究不僅要選擇好材料,設計好磁懸浮軸承結構,還要寫復雜的控制算法。”孫津濟說,國外嚴密封鎖這一技術,能查到的相關資料止步上世紀80年代。有專家擔心,這項工作太尖端,國內沒基礎,恐怕做不成。

  功夫不負有心人。歷經10多年鑽研,房建成帶領團隊研制出了磁懸浮飛輪和磁懸浮控制力矩陀螺。孫津濟也迅速成長,成為團隊的核心骨干,攻克了磁懸浮軸承中永磁、電磁的精確配比問題,還提出了滿足航天需求的多種新型磁懸浮軸承結構及其設計方法。

  孫津濟的科研生涯並非一帆風順。有一次,他聽說有一種更薄的磁性材料,便嘗試將其用在飛輪樣機上。可測試后,飛輪功耗反而增加了一倍多。原來,材料是薄了,但該材料其他特性極大增加了耗能,實驗不得不重做。

  “理論是一回事,實踐是另一回事。做研究千萬不能想當然。”孫津濟說。從那以后,他做實驗更加嚴謹,在前期准備時多花時間,讓后續工作更加順暢。他參與研制的我國首台五自由度全主動控制磁懸浮慣性動量輪型號產品,成功搭載在我國新技術試驗衛星“實踐九號”上。

  在泉城濟南長大的孫津濟說,他喜歡潛藏在地底下的泉水,喜歡它奔涌而出時的活力。“我做科研,下的是笨功夫。”孫津濟說,“未來,我們還要研究新一代姿態控制技術,接著做‘笨’事,挺好。”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22日 12 版)
(責編:關喜艷、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