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善用“大思政課”培育時代新人

秦  宣
2021年08月02日07:3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尤其是教育廣大青年,是我們黨百年來形成的光榮傳統,也是我們黨百年來帶領全體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積累的一條寶貴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推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提高思想認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之所以如此重視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強調善用“大思政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徑。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提高社會整體文明程度,事關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作為一項重要目標,強調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准、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青年是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一個民族的文明素養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風貌上,一個民族整體文明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青年文明素質的提高。思政課在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幫助青年學生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方面,在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方面,在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方面,在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方面,在推進公民道德建設方面,在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方面,具有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作用。通過“大思政課”提高青年一代文明程度,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就能相應提高。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新時代的青年學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的見証者和共享者,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參與者和貢獻者。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思政課是弘揚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途徑,是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重要渠道,它不僅是一門知識課、一門通識課、一門理論課,更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一門塑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大課程。思政課在提升青年學生道德水准和精神風貌上,在引導青年學生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實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引導青年正確認識發展大勢、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必修課。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代中國正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有利於青年學生牢固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通過思政課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有利於激勵青年學生自覺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通過思政課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的關系,有利於鼓勵青年學生把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

  在“大”上做文章

  落實“大思政課”理念,講好“大思政課”,必須胸懷“國之大者”,對思政課之“大”有正確理解和准確把握。

  立足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是基礎,人才是關鍵。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人才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凸顯,人才競爭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新時代需要的人才必然是“具有執著的信念、優良的品德、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本領”的青年。“大思政課”要以培養時代新人為目標,以更強的責任感、使命感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引導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鼓勵青年學生在擔當中歷練、在盡責中成長,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緊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也是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的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廣大青年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需要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我們黨帶領人民經過長期艱苦奮斗,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新時代中國青年既面臨難得的建功立業人生際遇,也面臨“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時代使命。善用“大思政課”,要立足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緊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主題,教育廣大青年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

  面向青少年學生這個大群體。我國是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在校學生人數居於世界前列。學生數量如此龐大,而且所處區域、年齡段、家庭背景等各不相同。要保証全體學生在不同成長階段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缺席”“不掉隊”,既要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落實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使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統一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這樣,才能促進“大思政課”高質量發展,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

  在“善用”上下功夫

  講好“大思政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結合新時代的特點,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根據青少年學生認知特點,在“善用”上出實招、求實效。

  在全社會形成合力。“大思政課”是社會各方參與的社會大課,需要多主體密切合作、多方面協同發力。要堅持系統觀念,做好整體設計,不斷完善思政課教育教學體系,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實現教學資源互聯互通、教學經驗方法互學互鑒,提升協同意識和協同質量,大力營造全黨全社會努力辦好思政課、教師認真講好思政課、學生積極學好思政課的良好氛圍。

  不斷完善思政課體制機制。加強“大思政課”改革創新力度,加強頂層設計,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提高,打好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組合拳。通過加強“大思政課”制度化建設,進一步完善辦好思政課的體制機制,進一步細化辦好思政課的政策措施。加強統籌,把“大思政課”與“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同向同行、協同發展。在教學內容上,既要避免內容重復,又要防止內容缺失。在教學組織形式上,著力構建教師學生互動、家庭社會協同、課上課下同步、校內校外結合、網上網下融合的立德樹人新格局。

  善於全過程相互銜接。把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針對不同學齡段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心理和認知差異,遵循不同學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認知規律,精准對接學生需求,精心設計和開展思政課教育教學,循序漸進、不斷提升,著力提高思政課的教學實效。完善課程體系,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促進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相互銜接、相互配合。

  提高教師素質、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師的關鍵作用,著力提高思政課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廣大教師要始終踐行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重要要求,做培養時代新人的“大工匠”。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改進教學方法,善於採用案例式教學、探究式教學、體驗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專題式教學、分眾式教學等方式,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讓思政課活起來。

  推動歷史與現實相結合。講好“大思政課”,必須具有歷史大視野,從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汲取思想政治教育的豐厚資源,從社會主義500年歷史中把握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從馬克思主義170多年歷史中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和真理力量,從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中感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從新中國70多年歷史中認識當代中國發生的歷史性巨變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從改革開放40多年歷史中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發展的必然性,從而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把思政課融入火熱社會實踐。思政課是政治性極強的課,上好思政課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為遵循,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社會生活是“大思政課”最鮮活的素材,善用“大思政課”就要把“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讓青年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深入生活、關注現實,以社會生活為“課堂”,以火熱實踐為“素材”,與現實緊密結合、與實踐充分互動、與時代同頻共振。不斷增強“大思政課”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更好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和期待。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02日 12 版)
(責編:張雋、榮先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