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成為現實(外國人眼中的小康生活)

2021年08月03日07: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2019年10月,英國巴斯市副市長余德爍在湖南茶陵縣長樂村與當地村民合影。

  2020年7月,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右二)與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哈甘鄉村民一起收割蕎麥。

  2017年9月,巴基斯坦可持續發展政策研究所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沙基勒·拉邁在北京長城上留影。
  資料圖片

  建黨百年之際,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新的一大步

  在與中國社會有過接觸的國際人士眼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不抽象,而是具體地體現在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之中

  

  英國巴斯市副市長余德爍

  “這一數千年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

  本報記者  任  彥

  “‘小康’一詞源自中國先賢對理想社會的描繪,承載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數千年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英國巴斯市副市長余德爍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感慨道,“這是中國歷史乃至人類發展史上一個激動人心的重大事件,中國共產黨用實際行動兌現了自己的庄嚴承諾。”

  余德爍第一次到中國是在1997年,他在北京師范大學參加了為期兩個月的漢語教師培訓項目。兩年后,余德爍再次前往中國,於1999年至2001年在北京大學做訪問學者。其間,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國,他前往很多地方做田野調查。“我走訪了內蒙古、江蘇、浙江、上海、河北、河南、湖北、陝西、山西和湖南等地,不僅到大城市考察,還跑到一些偏僻鄉村去做調研。”

  湖南省茶陵縣下東鄉的長樂村給余德爍留下了格外深刻的印象。他回憶道,記得當時該村沒有公路、不通汽車,他特地借了一輛摩托車前往,看到村裡的小學是破舊的房屋,人們的生活水平很低。“2019年,當我時隔近20年再次訪問長樂村時,那裡發生的變化幾乎讓我不敢認了!”余德爍說,通向村子的公路修得平平整整,村裡的小學舊貌換新顏,嶄新的樓房取代了老舊的房屋。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很多人翻蓋了房子,日用家電一應俱全,有的人家還買了汽車。特別是老人們每個月都能領到養老金,臉上總是挂著笑容……

  什麼是茶陵縣的發展密碼?通過實地走訪調研,余德爍了解到,由於實施了精准扶貧政策,茶陵縣在2018年成功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他說,“當地一些戴了多年‘貧困帽’的農民告訴我,過去的扶貧政策像大水漫灌,一些極端貧困人口沒有得到有效幫扶,一些扶貧項目與當地資源也不匹配,結果大都半途而廢。實施精准扶貧后,根據每個地區、每戶人家的具體情況制定扶貧措施,對扶貧對象實行精准化幫扶,確保扶貧資源真正用在扶貧對象身上、真正用到了貧困地區。”

  “茶陵縣擁有良好的生態資源,當地政府積極發展生態旅游,很多農戶辦起了農家樂和民宿,從此擺脫了貧困,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說起茶陵縣的精准扶貧舉措,余德爍舉例說:為了幫助一些殘疾人和無法外出打工的貧困戶,很多村子建立了扶貧車間,經過正規培訓后,他們在家門口有了穩定的工作﹔電子商務加快了很多地方脫貧致富的步伐。

  “這些年來我走訪了中國很多地方,茶陵縣的變化只是中國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余德爍說,習近平主席曾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令人佩服的正是‘全面’二字。中國有14億多人口,要讓所有人都擺脫絕對貧困,這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啊!”余德爍認為,如果不把所有人的疾苦裝在心裡,不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最重,中國共產黨就不會自我加壓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更不會攻堅克難,最終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在余德爍看來,放眼全球,貧困問題依然是困擾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大頑疾。佔世界人口近1/5的中國全面消除絕對貧困,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其成功經驗值得廣大發展中國家借鑒。“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和實踐,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

  “大涼山正在煥發新的生命力”

  本報記者  岳林煒  劉軍國

  今年5月中旬,一部名為《走近大涼山》的紀錄片登陸日本的門戶網站雅虎日本首頁。“我想做的,只是呈現真實的中國。在大涼山,我看到了新的希望。”制作該片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對本報記者如是說。

  自2013年從日本移居中國江蘇省南京市之后,陸續制作了《我住在這裡的理由》《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后疫情時代》等紀實作品,以其獨有的風格介紹真實的中國,受到各國觀眾喜愛。

  《走近大涼山》一片中,竹內亮延續了自己“導演+主持”的風格,以自身在大涼山的個人旅行體驗為脈絡,生動講述了多組人物故事,包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懸崖村易地扶貧搬遷村民、昭覺小學足球隊教練和學生、布拖縣小學支教教師和學生以及他們務農父母等。通過這些人物故事,紀錄片以國際視角講述了大涼山各族群眾同心奔小康的生動場景,揭示大涼山正在發生的深刻巨變。

  “我想親眼看看大涼山如今的變化。”竹內亮這樣解釋拍攝紀錄片《走近大涼山》的初衷。2010年,竹內亮為拍攝紀錄片《長江天地大紀行》曾到訪大涼山。當時,因山勢險峻,竹內亮隻能依靠肩扛驢馱拍攝設備進山。如今,拍攝團隊的車可以順利開到許多村民家門口。在安裝了新鋼梯的懸崖村,山上賣水的老奶奶收款時隨手亮出了二維碼﹔易地搬遷的村民們在城鎮裡學上了新技能……竹內亮感嘆,“這一切讓我見証了大涼山正在煥發新的生命力,知道這片土地上已經有了新的故事”。

  全面小康路上不能落下一個民族、一個家庭。在紀錄片拍攝中,昭覺縣哈甘鄉村民俄木依伍,給竹內亮留下了深刻印象。她過去的家距懸崖村不遠,那裡海拔1400多米,與地面垂直距離約800米,村民們此前進出村子大都需要沿著懸崖絕壁攀爬藤梯,交通頗為不便。然而,易地搬遷和技能培訓為俄木依伍開辟了新的幸福路。如今,她的兩個女兒憑借獎學金完成大學學業、成為教師,丈夫則一直在外打工負擔家用。

  易地扶貧搬遷不僅僅是換一個生活地點,而是要讓搬遷群眾體會到人生的新滋味、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剛剛搬下山的俄木依伍雖然普通話不流利,但她終於不再是隻能獨自守著破敗的土坯房,依靠搖搖欲墜的藤梯與外界交流的家庭婦女。搬進昭覺縣集中安置點的新家后,俄木依伍打破與世隔絕的狀態,收獲了與更多人交流和獲取外界信息的機會。她參加了縣裡組織的彝繡培訓班,憑借自己熟練的技藝制作工藝品出售,兼顧家庭的同時還能為自己帶來一筆收入,用雙手改變命運。”竹內亮通過紀錄片向人們介紹一個普通少數民族村民如何過上小康生活的故事。

  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為了更真實地呈現大涼山的面貌,竹內亮還探訪了昭覺縣足球基地,對話當地小學的支教志願者、小學生,親身參與彝族的火把節,與當地彝族居民同吃同住。“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當地人走下山、走出去、用知識擺脫貧窮的強烈意願,也看到了新的希望,那就是當地孩子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建設家鄉的憧憬。”竹內亮感嘆道。

  “中國是拍不膩的,越拍越有趣。”竹內亮對於中國的快速發展懷有濃厚的興趣。竹內亮表示,“我還想拍攝更多介紹中國普通民眾生活的紀錄片,讓各國人民了解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真實客觀的中國,了解中國普通民眾的小康生活。”

  

  南非政府高級顧問韋斯利·道格拉斯

  “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綠色環保的生活環境”

  本報記者  鄒  鬆

  韋斯利·道格拉斯有不少頭銜,南非政府高級顧問、前國會議員、非中友好協會常務秘書等,但讓他格外珍視的是“非洲碳交易所董事”。這緣於他一直懷揣的綠色夢想,而這個夢想的淵源與中國有關。

  在2008年以前,道格拉斯對中國的印象大多來自西方媒體。“它們描述的中國好像總是灰色的”,然而,那一年的11月,當道格拉斯第一次前往中國,他被北京的一抹抹“亮色”所感染。

  最先讓道格拉斯感到意外的是故宮、頤和園裡如潮的人流。“我知道北京奧運會剛剛開完,一定有很多人想去那裡看一看,但沒想到人會那麼多。這正是中國國富民安的印証,因為老百姓錢袋子鼓了、有閑暇才可能去旅游。”北京的夜晚同樣讓道格拉斯著迷,“我去過倫敦、巴黎等時尚之都,北京在這一方面毫不遜色。讓我印象格外深刻的還有那紅彤彤的糖葫蘆,驢打滾兒一口咬下去粘滿嘴的黃豆面……”

  那些北京的色彩讓道格拉斯難忘,但當時中國之行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考察北京綠色交易所(原北京環境交易所)。道格拉斯至今對北京2008年辦綠色奧運、成立這一交易所的創舉深感欽佩,“成立北京綠色交易所,更好地實現了為企業節能減排、低碳發展提供服務,同時也為國際氣候合作作出了貢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綠色環保的生活環境,這與中國政府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的理念相一致”。

  道格拉斯之后幾次去中國考察碳交易市場建設的經驗,讓他對中國的“綠色發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記得在山東濱州,道格拉斯對當地一名企業負責人提出了內心的疑問,“中國中小城市的企業會不會對環保不關心?”得到的回答很明確——“不關心就關門,我們走過一段先發展再治理的老路,事實証明那是事倍功半的。現在考核企業的多項標准中,環保指標有一票否決權,哪家企業還敢不抓環保?”

  在接觸中,很多中國人也對非洲國家來中國學環保感到好奇。道格拉斯對此解釋道:“中國人的環保理念、技術和經驗都值得非洲學習。同樣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對非洲的幫助更加切合實際。非洲許多國家還很貧窮,但當地人也意識到需要更好地學會與自然共處,環境保護也是非洲國家向中國學習的重要領域。”

  2015年10月,非洲碳交易所在南非約翰內斯堡正式成立,它將幫助南非乃至非洲各國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低碳發展。在揭牌儀式上,非洲碳交易所和中國方面簽署了框架合作協議,中國將為非洲碳交易市場建設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

  道格拉斯最近一次訪問中國是在3年前。初夏的廣州溫暖宜人。“我去了廣東的多個城市,不論走到哪裡都是碧空如洗、天氣很好,中國‘藍天保衛戰’已取得明顯成效。要知道氣候治理、保護生態環境並非一日之功。”道格拉斯強調,“我尤其欽佩中國政府政策的連續性,它反映出的是中國制度的巨大優勢,這是西方國家及其政黨不可比擬的。同時中國人民不僅吃苦耐勞,而且有共同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努力創造美好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中國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上邁出了一大步,我想我們非洲人在追求美好生活上也有著同樣的夢想。”

  

  巴可持續發展政策研究所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拉邁

  “青年人的風採讓我對中國未來充滿信心”

  本報記者  程是頡

  什麼是“小康社會”?中國為何以此作為國家發展的目標?這一目標能否實現?多年前,當沙基勒·拉邁把中國作為研究方向時,他不禁感嘆中國思想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古代先哲對理想社會的憧憬,竟然成為了現代中國的奮斗目標。

  拉邁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著豐富的內涵,“可以從社會治理的宏觀層面來看,也可以通過放大鏡來細細察看”。作為巴基斯坦可持續發展政策研究所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他在對中國經濟社會開展研究的同時,也見証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歷程。“從學術研究的數據和圖表中抽身出來,我真實地感受到中國人民的生活正一天天變得更好”,拉邁說,作為中國的“巴鐵”朋友,他為此感到由衷的欣喜。

  拉邁到訪過中國的許多地方,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遇到的許多年輕人。2017年,拉邁受邀前往貴州調研扶貧情況。坐著高鐵穿越貴州的喀斯特地貌,列車在橋梁隧道交替之間“移步換景”。拉邁驚嘆於中國基建的快速發展,同時意識到,這樣獨特地形條件也對當地經濟發展形成了制約,要實現脫貧並不容易。

  “從蜿蜒的公路和彌漫的山霧就能知道,我們到訪的鄉村條件十分艱苦。”拉邁回憶說,他們乘車探訪貴州深山之中的鄉鎮,一位擔任駐村干部的年輕中共黨員接待了他們。交流中,這位駐村干部介紹了村裡的特色產業——竹筍,向他們介紹了當地實現脫貧的經濟賬。“育林、採摘、保險、運輸、銷售,一切的成本核算清清楚楚,村民們忙碌一年的收獲實實在在。”這位年輕人的敏銳和實干精神讓拉邁感動,通過交流,拉邁得知,在大學畢業后他主動回到家鄉貴州,希望為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作一份貢獻。

  拉邁了解到,經濟作物和特色農產品種植是貴州扶貧的一項重點工作。“新修的道路為產業發展創造了條件,但要實現產業發展,更重要的是村裡能有這樣的帶頭人。”拉邁說,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到,中國扶貧取得成功的秘訣之一,正在於這些學有所成后主動回到家鄉,願意為家鄉做事情的年輕共產黨員。

  從宏觀的角度,拉邁在貴州看到的是扶貧實踐的“組合拳”:從縱橫交錯的高鐵公路,到村村實現通水通電通網﹔從因地制宜實行的產業扶貧政策,到對特困地區開展易地搬遷工作﹔從承接東南沿海輕工制造產業,到挖掘開發當地旅游資源……貴州從聚集了許多連片特困地區的脫貧“困難”省,變成如今產業發展迅速,處處都有商機的好地方。“從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高層引領與政策支持,到年輕的基層黨員干部務實工作,在貴州,這幅上下一心的奮斗脫貧圖景令我震撼。”拉邁說。

  2018年,拉邁率巴基斯坦青年代表團來到青島參加上海合作組織青年論壇,作為東道主的中國青年讓他印象深刻。拉邁說,各國青年代表在論壇上齊聚一堂,中國代表團熱情而謙遜地歡迎大家到來。

  “在論壇安排的企業訪問和青年交流工作坊環節,年輕的科學家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創造’的最新成果,年輕的創業者向我們展示了中國社會為創業提供的無窮可能性。”拉邁說,中國青年不畏競爭,更懂得合作。在上合青年論壇,他們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研究經驗方法,熱情邀請各國青年參與創業項目,敞開胸懷與世界分享他們的成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完成的偉大奇跡。在這一歷程中,新一代中國青年人成長起來,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寶貴財富。”拉邁說,“青年人的風採讓我對中國未來充滿信心”,他們具有奮斗精神和創造活力,必將為推動中國向前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03日 18 版)

(責編:關喜艷、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