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作家、批評家齊聚黃岡 共話革命題材文學創作新突破

2021年09月24日13:52 |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小字號

近日,在全黨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之際,湖北省作家協會組織作家代表和第二屆簽約評論家匯聚黃岡師范學院,瞻仰革命遺跡,緬懷革命先烈,探討新世紀革命題材文學創作新突破。

“聞一多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17日上午,作家代表、青年評論家在省作協帶領下來到浠水聞一多紀念館。

在聞一多銅像前,大家靜靜地聆聽講解員生動的講解,都為聞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的錚錚鐵骨所傾倒。

“來浠水是第二次,參觀聞一多紀念館是第一次。”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朴婕告訴筆者,“聞一多先生是有風骨的。”

紀念館序廳迎面是高4米、長14米的巨幅壁畫《紅燭序曲》。紅燭烈烈,燃燒碧空。“紅燭啊!這樣紅的燭!詩人啊!吐出你的心來比比,可是一般顏色?”聞一多的愛國之心感染著每一位參觀者。“《湖北文學通史》(現代卷)中聞一多版塊是我執筆的,紙上已深切感受到聞一多先生拳拳的愛國之情,如今到現場,更是震撼。”湖北二師文學院副院長李漢橋說。

“聞一多先生生平事跡展”分為“風華少年、佼佼學子”“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人民英烈、永垂不朽”等六個專題,全面呈現了其輝煌的一生。作為黃岡媳婦的省作協創研部副主任謝錚不無遺憾,“以前聽說這裡展覽了聞一多的拐杖,鐫刻有外文,今日幸見,可以說是先生學貫中西的一個見証。”

走出紀念館,作家、青年批評家們達成一個共識,聞一多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涵養培根鑄魂的精神營養”

17日下午,作家和青年批評家來到地處黃州的陳潭秋故居。

陳潭秋烈士是黨的創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出生於黃岡市黃州區陳策樓鎮陳策樓村。1939年5月,陳潭秋被任命為中共中央駐新疆代表和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負責人。1942年9月17日,被新疆軍閥盛世才抓捕,敵人以酷刑逼迫其“脫黨”。陳潭秋堅貞不屈,於1943年9月27日被秘密殺害。

大家跟隨著講解員,仔細地聆聽陳潭秋革命故事,無不為其畢生追求為天下人謀福利的“國之大者”所折服。

“三哥、六哥,流落了七八年的我,今天還能和你們通信,總算是萬幸了。諸兄的情況我間接又間接地知道一點,可是知道有什麼用呢!老母去世的消息,我也早已聽得也不怎樣哀傷,反可憐老人去世遲了幾年,如果早幾年免受許多苦難呵!”作家柳長青用地道的黃岡方言深情地朗誦著陳潭秋的家書。

聽者無不動容,朴實中見偉大。

“我突然發現一種偉大的文學,其實不需要彎繞。”著名作家、《長江論叢》主編劉詩偉說。

“我們把省裡年輕的批評家帶來瞻仰先烈遺跡,目的就是通過真實、鮮活的革命案例涵養培根鑄魂的精神營養。”湖北省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耿瑞華介紹此行目的。

“求革命歷史題材文學創作的已有之新和未有之新”

18日上午,作家代表和青年批評家在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舉行了第十四屆青年批評家學術沙龍,黃岡市作協負責人、文學院負責人參會,共同探討“革命歷史題材文學創作的新突破”。

歷史觀的新突破——革命歷史題材文學創作者需要有新的歷史觀,這是與會者的共識。朴婕認為革命歷史題材文學創作突破之“新”首在於歷史觀的變化,有一個從歌頌革命,到去革命化,進入到全面審視革命歷史的時代。

作家何存中從自身創作經歷出發,堅定作家歷史觀不在於破,而在於立,即建立新生活,建立新秩序。

湖北省文聯文學院院長蔡家園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動力系統、經濟與上層建筑等多個方面闡釋歷史觀之於作家的影響。

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楊曉帆認為,作家不能止步於對革命復雜性的追求,更要在矛盾糾葛的紛繁線索中以歷史唯物主義把握住20世紀中國革命的經驗的按鈕﹔作家要能直面當代人的精神困境,在創造性歷史書寫中激發重塑當代意識的能量。

藝術的新創造——革命歷史題材文學從先前相對規范的寫作模式,走向更加多元、豐富的創作形態,藝術上的創新顯而易見。長江文藝出版社周聰從出版的角度說,革命歷史題材的文學創作要圍饒重大歷史題材,要有一定的思想跨度,富有地方性色彩。

當代的小說流於空泛,太有野心,太想寫作史詩,缺乏自己的眼光,也有沒有真正的發現。三峽大學劉波說。

湖北二師李漢橋認為,“十七年小說”的寫作資源更多是從傳統的“俠義小說”“公案小說”而來,一方面是模仿《水滸傳》《三國演義》《說岳全傳》等中國傳統的英雄傳奇的結果﹔同時,也賦予了他們斬奸除惡、為民除害、嫉惡如仇、知恩圖報的正義行為,他們的復仇行動也成為國家公義、民間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革命倫理和家族倫理的體現者和捍衛者。

三峽大學副教授李雪梅從劉醒龍、鄧一光、劉詩偉等作家新作入手,認為革命歷史文學題材的突破可以有兩個層面,一是返回歷史現場的書寫,重塑革命歷史﹔二是歷史與現實的基礎上書寫,延續革命精神。

武漢大學副教授葉李認為,今天談論的“革命歷史題材文學創作的新突破”實則已在文學創作中得到不斷証明,所以,應該回到歷史原點去談論寫作與修正的起點﹔並且,不能忽略冷戰結束的背景性因素,對歷史題材文學書寫規限上的鬆綁﹔充分考慮到當下新的敘事動機和創作訴求。

黃岡師范學院副教授湯天勇說,先前文學史家對“革命歷史題材文學創作”的表述就是一種修辭,既有將該題材的文學本質化的意圖,又有藉此限定后文學更加開放多元的良好願望。今天考量其“新突破”需要在既定表述基礎上放開概念的時間閾限。

劉詩偉說,寫作者往往好追求個人創作美學,要有人類主題意識,思考人性與革命人的特性的關系,思考革命的歷史與當下語境關系,從個人與大眾美學關系中尋找突破。

湖北省作協一級巡視員高曉暉總結說:“為慶祝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以文學的方式回顧回溯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成為文學人的時代使命。努力探求革命歷史題材文學創作的新突破,也就成為每一位創作者不能回避的現實課題。如何評價、如何尋求革命歷史題材文學創作的已有之新和未有之新,今天的研討已經給出了部分答案。”(余艷軍 湯天勇)

(責編:周恬、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