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設計部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在這裡,想干事就能干成事(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②)

本報記者  劉詩瑤  蔣建科
2021年11月29日07: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總體部十室副主任設計師高利軍(右一)和同事們研究電連接器模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設計部供圖

  總體部十一室工程組副組長曾耀祥在全箭模態試驗現場,檢查火箭產品狀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設計部供圖

  從嫦娥探月到火星探測,從載人航天到空間站建設,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接續奮斗,推動我國航天事業以令人驚嘆的速度創造一個個新紀錄,探索出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在托舉起航天事業的人才大軍中,不能不提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設計部(以下簡稱總體部)。

  總體部成立於1958年4月,作為中國航天第一個總體設計單位,它被稱為“總設計師的搖籃”。63年來,從這裡走出了15位兩院院士、81位型號總設計師及總指揮﹔它被比作航天人才的“黃埔軍校”,多名杰出代表成為相關各領域學術帶頭人﹔它還是許多人心中技術創新的“發源地”,圓滿完成了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新一代運載火箭研制等重大工程項目。

  上述重大成果的取得,得益於總體部持之以恆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堅持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環境,培養了一支素質高、作風硬、掌握核心技術、有較強創新能力的人才隊伍。

  

  鼓勵年輕人打頭陣、當先鋒,問題面前,人人平等,誰行誰上

  3年前,還在國外進修的總體部十室“80后”員工陳曦,萌生了一個強烈的沖動:解決固體火箭的抗雷電問題。這也是航天領域一道公認的世界難題。

  同時,他也有些忐忑:“開辟新的研究方向,失敗了怎麼辦?抗雷電試驗成本高,資金設備從哪兒來?想法才有雛形,能得到上級批復嗎?”

  剛一回國,陳曦的顧慮便立刻打消了。總體部領導聽取匯報后,就組織專家開展評估,並鼓勵他“努力嘗試,失敗了也沒關系”。

  這種支持和信任並不是停留在口頭上。總體部打破常規,在內部對資源進行整合調配,硬是擠出來一筆經費給陳曦團隊,還想方設法籌措大小電磁設備,為他們從事技術試驗創造便利的條件。有了組織給的“定心丸”,陳曦和團隊沒有了后顧之憂,全身心日夜奮戰。

  固體火箭的抗雷電問題更偏向基礎應用研究,如若不從根源上徹底解決,容易成為制約火箭發射安全的關鍵“短板”。

  一次、兩次、三次……陳曦的抗雷電試驗並非一帆風順,有時甚至還會把物體表面電擊出一個大洞,不得不從頭再來,試驗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盡管試驗進度緩慢且不斷遭遇挫折,但總體部領導從沒有因此苛責。“沒有部裡的充分放手,沒有他們給予年輕人自由寬鬆的探索空間,恐怕我們做不出最終的成果。”陳曦說。

  幾百次試驗后,陳曦帶領團隊在固體火箭表面涂層和對接結構等方面實現關鍵技術突破,解決了我國固體火箭發射的一大難題,從無到有開創了抗雷電的研究方向。不久前,項目正式立項,陳曦擔任課題組長。

  無論是技術研究還是科研管理,隻要年輕人想做、敢做,總體部就會毫不猶豫地扶持。部裡還有很多像陳曦一樣的年輕人,在信任中勇於嘗試,在歷練中快速成長,在各自崗位上釋放活力。

  王申是一個“90后”,才到總體部1年,就被破格提拔為工程組副組長。通常,工作2至3年的員工才能擔任這一崗位。

  一年裡大半的時間,王申都在外場做試驗。在艱苦的野外環境裡,除了做好火箭試驗流程中與載荷有關的跟蹤觀測部分,他還主動把涉及電氣、結構等流程的參數也認真記錄下來,再和相關同事交流學習。

  慢慢地,部裡發現了王申的“閃光點”:他不僅主動思考、專業能力突出,而且視野開闊、善於溝通表達,一個人就能把幾個崗位的試驗觀測全部做完,而且數據嚴謹可靠,試驗現場再也不需要派那麼多人。

  “這種人才必須用起來!”總體部當機立斷,調整外場多條線崗位,給年輕人“勇壓擔子”,多個觀測流程都交給王申一個人盯。王申也從中得到了充分鍛煉,在實打實的訓練中快速成為骨干。

  “鼓勵年輕人打頭陣、當先鋒是我們的用才導向。”總體部十室主任姜利表示,提拔用人要破除論資排輩的陳舊觀念,問題面前,人人平等,誰行誰上。

  讓每個新來這裡的人覺得有盼頭、有希望,有付出必定有回報

  總體部十室副主任設計師高利軍,曾帶領團隊彌補了我國小火箭存在了20多年的設計缺陷,破解了小火箭頻繁爆炸的關鍵技術難題,有效化解了我國航天火箭發射的一大隱患。

  回想起這段科研歷程,高利軍說自己受益於總體部實施的“千人千題計劃”。

  “千人千題計劃”是總體部實施的重大基礎工程,旨在充分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全員參與,解決總體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產品、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基礎性問題。個人或團隊完成申報、論証、攻關和結題,就會得到相應積分獎勵,直接體現在個人薪酬上且增長額度終身有效。

  “千人千題計劃”出的每個題目都是真問題,難度很大,挑戰極高。總體部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大家勇於創新、直面難題,不追求表面的成功,從根源上解決航天“卡脖子”問題。

  2018年,總體部的“千人千題計劃”實施后,高利軍和團隊也進行了申報。因為這項新制度,部裡的創新氛圍一天比一天濃厚,也讓高利軍更加堅定了自己啃下技術“硬骨頭”的信念和決心。“火箭是一項系統工程。鑽研小火箭爆炸問題經常需要和其他崗位人員對接。我明顯感到,大家對於技術難題的畏難情緒消失了、攻關熱情提高了。”

  截至目前,“千人千題計劃”近100個問題已通過結題驗收,不僅幫助航天工程攻克了許多歷史遺留技術問題,還開拓出許多前沿新興的研究領域。

  “我們希望把資源傾斜給價值創造者,優待解決問題的人才。讓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覺得有盼頭、有希望,有付出必定有回報。”姜利說。

  如果一個人想干事,在總體部總能找到舞台。這裡有各種創新平台和機制“兜”住才華,“托”起熱情。

  總體部十一室彈道設計師張志國介紹,部裡創新團隊孵化了一大批優秀的項目,比如源變量仿真平台、落區控制等。“這些項目對年輕人完全開放,誰都可以參與進來,既能提升自己,還能獲得成果回報,讓大家有獲得感。”

  總體部一大工作特點是“應用和研究不分家”。除了部層面的“千人千題計劃”,各個研究室還實行了課題負責制。舉例來說,如果一位技術人員參加了某型火箭的研制任務,他恰好對地面風對飛行火箭的干擾機理研究感興趣,就可以申報課題,並依據總體部建立的課題制激勵機制獲得很多資源保障和支持。依托型號申請課題的好處還在於,不愁研究過程沒有試驗場,不愁基礎成果沒有落腳點。

  總體部很多年輕人說:“不怕工作不飽和,隻怕工作不夠干。在這裡,有想法就有舞台,想干事就能干成事。”

  崇尚創新、崇尚人才,誰說得對就聽誰的

  在總體部,很多人都知道“小曾的故事”。

  曾耀祥是十一室載荷設計崗位的年輕人。有一次在設計過程中,他對某個參數產生了疑問。“為何就要用這個參數呢?”小曾一查,這原來是系統內部寫在手冊寶典上的一個數字,工程中用著沒有出過什麼問題,就長期沿用。后來,小曾經過仔細測算和論証,認為這個參數可以優化,就找到部領導表達了看法。

  部領導一聽,立刻把老專家們請來召開座談會,讓小曾現場解釋想法。老專家們都非常嚴謹務實,經過一起討論,認同了對參數的修改。

  沒想到,一個小小參數的修改,直接讓相關火箭型號載荷減少了10%以上。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因為隻有火箭的載荷越小,火箭結構才可以做得更輕,才能騰出空間把更多有用的裝載物帶到天上。

  總體部有很多“大咖”,也有很多“小朋友”,“小朋友”能隨時隨地和“大咖”面對面交流。不少人都有剛參加工作沒幾天,就和重大工程型號總師一起討論問題的經歷。

  “航天工程萬人一杆槍,總體部的人最看重要素的周全。這裡崇尚創新、崇尚人才,誰說得對就聽誰的。”總體部十一室主任牟宇說。

  為了打破專業間的壁壘,讓各專業成員之間無縫合作,總體部一方面提出了輪崗制,鼓勵人的全面發展,不同學科背景的人一起學習、共同進步,在互通有無中培育爭先精神﹔另一方面,部裡還支持員工跳出科室限制,扶持他們組建各類興趣小組,關注國內外航天前沿動態、跟蹤航天新技術和新發展,樹立終身學習意識,隨時隨地“充電”。

  總體部黨委書記何巍表示,總體部將瞄准航天強國建設目標,在做好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青年人才發現、培養、使用的同時,健全技術人員扎根一線、崗位成才的發展機制,培育一批戰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將總體部打造成為航天創新人才高地。


  《 人民日報 》( 2021年11月29日 17 版)
(責編:關喜艷、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