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廣水“90后”夫妻用泥巴“捏出”兩層小樓

一家三口其樂融融
用泥巴捏成的房子能住人?本月初,筆者順著新修的村級公路一路逶迤,車行至一個池塘前,一棟蓋著茅草屋頂的二層泥屋映入眼帘。沒有想象中的簡陋,反而像坐落在田野間的童話小屋。
這棟泥屋位於湖北省隨州廣水市城郊街道辦事處韓家堰村,全部用黏土、沙子、稻草與水混合碾壓,純人工建造。“泥巴相當於水泥,起粘結作用﹔沙子相當於石頭,提高房子的硬度﹔稻草代替鋼筋,起拉結作用。”小屋建造花了兩年時間,建造者尚劍波說,自己一家三口已在屋裡生活一年多。
用泥巴捏出兩層小樓,累跑四頭牛
尚劍波是90后,大學畢業后在北京一家生態農場工作了一段時間,后自學生態設計。
妻子萬婷婷大學專業是民族民間工藝,同樣對生態設計藝術感興趣。
2017年,小倆口決定離開喧囂的大城市,返回家鄉,在廣水開啟“不一樣”的田園新生活。
“剛回來時,我們連居住的房子都沒有。”萬婷婷說,她跟老公商量,利用兩人的專業,動手建一所“理想中的房子”——它要是最自然的產物,最好有兩個大陽台,最好視野開闊、山清水秀……
一番選址,確定在父母的養鴨場。萬婷婷負責房子的建筑設計,內部裝修設計則交給尚劍波。最有趣的是,先后有1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熱愛自然生活的志願者也參與了建設。
開始他們用腳踩泥巴,讓原料充分混合,然后做成小土團,上牆塑形。后來,為提高效率,尚劍波向村民借牛來“幫忙”,“村裡2大2小四頭牛出了不少力!”
牛踩泥巴
尚劍波的父親每天趕著牛一圈圈來回踩泥巴,時間一長,黏土裡的沙石扎傷了牛蹄,“后來,牛一看見要踩泥巴,扭頭就逃,怎麼拉也拉不過來了。”萬婷婷笑著說,他們隻好穿上雨靴繼續踩。
“年輕人不在外面賺錢買房,跑回農村用泥巴建房子,這不是‘過家家’嘛!”村民對他們的行為十分不解。但尚劍波很篤定——這不僅是送給妻子的禮物,更是夫妻兩共同的夢想。
割蘆葦、蟣子草做屋頂,砌火箭炕“沙發”,砍樹干圍欄杆,安電線、自來水管……2019年,泥巴房子竣工,夫妻倆將其命名為“土團小屋”。“那就是我想要的兩個大陽台,老公都幫我實現了。”萬婷婷指著泥巴房子幸福地說,“我和老公、孩子生活在這裡感覺特別開心,生活看似簡朴,但舒適溫馨。”
“泥巴真能做出房子!還做得這麼時尚!”望著這棟用手捏出來的自然建筑,村民們嘖嘖稱奇,質疑被扔到一邊,“土團小屋”成為當地村民的打卡勝地。
“土團小屋”內部裝飾
親近自然,共同建設“土團之家”
靈感沒有停止。尚劍波又設計建造了土團教室、土團廁所、富勒穹頂、海螺浴室等自然建筑,“土團之家”初現雛形。目前,還有一棟等待裝修的土團廚房、一棟正在建造的社區公共建筑,后者是一個總面積360平方米的綜合性土團房。“現在剛挖地基,預計一年時間能夠完工。”尚劍波說。
在“土團之家”建設過程中,尚劍波開設了自然建筑課,招募對自然建筑、自然生活理念感興趣的共建者加入工作坊,參與“土團之家”的建設、實驗。
踩泥巴
“幾年下來,參與過工作坊的共建者近200人。目前我們處於建設初期,一切都在摸索階段。”尚劍波說,他們已種下近2000棵樹,一日三餐源於自己種植的糧食、蔬菜,就連牙膏、洗發水、沐浴露等日用品也由萬婷婷使用天然材料親手制作。
2017年,尚劍波開始建設“土團小屋”時,父母的鴨棚裡還養著5000隻鴨子。現在,父母逐漸認同了兒子的自然生態理念,為支持兒子的生態事業,2019年他們放棄了養殖業,轉行做起生態農耕,喂養土蜂,收割蜂蜜。
“土團之家”
“土團之家”的生態理念逐漸獲得周邊更多人青睞。每逢周末,周邊10余個家庭相聚在“土團之家”,在萬婷婷等人的帶領下,觀察、探索、享受自然,共度親子時光。
在“土團之家”,觀鳥、去稻田野餐、用土窯烤披薩、在泥塊上進行植物拓印、用天然植物染料染制圍巾等與自然互動的活動,是很多孩子最喜歡的項目。
“土團小屋”
“土團之家”現已初具規模,但尚劍波已在計劃將來,他希望將來把這裡建設成一個集醫療、教育、居住為一體的自然生態社區,建設成一個真正可以安居樂業的地方。
年輕人給當地帶來的改變,也讓韓家堰村委會干部看在眼裡,“這是一群敢想敢做的年輕人!他們在這裡干事創業給我們村帶來了生機和活力。”村黨支部書記程國華說,“村裡專門把村級公路修到了他們家門口,希望以后可以把這裡打造成旅游打卡地,助力鄉村振興。”(文/黃芳芳 程淇 華生 圖/韓起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