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展示文藝新氣象  鑄就文化新輝煌

讓中華文化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新知新覺)

徐  佳
2021年12月27日08:0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民族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文化繁榮興盛,離不開文藝事業繁榮發展。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推出更多無愧於民族、無愧於時代的文藝精品,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始終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的民族特性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辨識度。”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文藝承擔著成風化人的職責。通過文藝創作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表現出來、傳承下去、詮釋透徹,是文藝作品的重要價值所在。這就需要我們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善於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思想、藝術價值與時代特點和要求相結合,運用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進行當代表達,推出一大批底蘊深厚、涵育人心的優秀文藝作品。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與時俱進、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鮮明稟賦,也是我國文藝不斷繁榮發展的強大動力。”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藝形式創新,拓寬了文藝空間。創新是文藝的生命。隻有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全過程,大膽探索、銳意進取,在提高原創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題材、內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動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相輝映,才能讓作品更加精彩紛呈、引人入勝。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握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

  積極傳播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與黨同心同德、與人民同向同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真情傾聽時代發展的鏗鏘足音,生動謳歌改革創新的火熱實踐,在文藝創作、文藝活動、文藝惠民等方面作出積極貢獻、取得豐碩成果,奏響了時代之聲、愛國之聲、人民之聲。新時代新征程,要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以更為深邃的視野、更為博大的胸懷、更為自信的態度,擇取最能代表中國變革和中國精神的題材,進行藝術表現,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個生動立體的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譜寫新篇章。這就要求我們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同世界各國文學家、藝術家開展交流﹔重視發展民族化的藝術內容和形式,繼承發揚民族民間文學藝術傳統,拓展風格流派、形式樣式,在世界文學藝術領域鮮明確立中國氣派、中國風范。

  (作者為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分中心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27日 09 版)
(責編:張雋、榮先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人工智能預測蛋白質結構(新知)
  近日,人工智能企業上海天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其自主研發的深度學習蛋白質折疊預測平台在國際蛋白質結構預測競賽蛋白質測試集的評估中獲得優異成績,位居全球同類型團隊前列。在400個氨基酸的蛋白鏈預測時,該預測平台僅耗時16秒。…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