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在構建話語體系上發揮優勢

深化國際政治學中的語言研究

孫吉勝
2022年01月17日07: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交往的媒介,是影響國際政治的一個重要因素。今天,國際競爭日益從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領域擴展到文化、話語、信息等軟實力領域。近年來,國際政治學中的語言研究引起了學界關注。這一研究結合國際政治學與語言學理論,拓寬了國際政治的研究視域。

  國際政治學主要研究國際行為體之間的互動關系、發展變化及由此產生的后果,而語言是國際行為體表達意圖、傳遞信號、進行互動的重要工具,語言的政治性、權力性、社會性、建構性等特點影響著國際政治的進程與結果。國際政治語言研究中的“語言”內涵十分豐富,既包含言語行為、敘事、話語等,也包括翻譯、修辭、語境等。這一研究主要沿著兩個路徑展開:一是將國際政治中的語言作為研究對象,以揭示國際政治運行的規律﹔二是借鑒語言學的思想、理論、視角來研究國際政治問題。

  具體而言,國際政治語言研究常常圍繞語言使用者的話語實踐和受眾對語言的理解而展開。一是研究語言使用者本身如何使用具體的語言來實現自身目的。例如,人們通過分析國際政治中的一些具體案例,尋找文本中的“話語節點”,對其中的前提假設、謂詞、主體定位等進行分析,特別是分析如何用形容詞、動詞、副詞等給對象貼上一系列標簽,通過何種修辭手段和敘事方式來構建起對象的性質、特征、身份等。二是研究受眾的理解過程,如不同的國際行為體對同樣的語言和同樣的國際行為如何產生不同的理解,信息加工過程如何產生了理解差異。這一過程不僅涉及語言本身,還涉及語境、受眾的知識背景、習慣習俗等,這些因素直接影響話語的接受過程和受眾最終形成的認知。

  國際政治語言研究可以啟發人們跳出慣常的研究范式,對一些國際問題和現象作出不同角度的思考。深化國際政治語言研究,有助於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當前,應立足我國外交豐富實踐,汲取中國自身獨特的語言、文化、思想、實踐經驗等方面的資源,推動這一研究取得更大進展。

  挖掘中國語言哲學的深厚底蘊。不同的語言塑造不同的文化。中國人獨特的語言、文化和思維方式造就了不同於西方的語言哲學。比如,西方國際政治學關於身份的研究中,往往認為身份由“自我”和“他者”建構而成,始終基於二元對立的邏輯。中國語言哲學認為意義表達的主體和客體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動態發展中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中國語言哲學的思想、思維等,是國際政治語言研究值得深入挖掘的一個重要方面。

  拓展發展中國家的研究視角。一種社會科學理論必然會反映其所處時代的要求和面臨的課題。當今世界,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對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然而,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很多現實問題還沒有較貼切的國際關系理論可以解釋,一些新的概念還沒有被納入國際政治學研究視野。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員,我國學者可以從發展中國家的視角出發觀察、描述、解釋國際政治問題,更好地發現西方國際政治學研究中有意或無意忽略的概念與問題。

  立足中國實踐建構國際政治話語和敘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闊步前行,在外交實踐中形成了豐富的思想、理念、經驗。這些豐富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經驗需要從學理層面進行提煉和闡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政治理論體系,一個重要基礎就是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我國學者需要立足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從中國語言、思維和文化出發建構當代中國的國際關系語言理論,從而更好向國際社會敘述、解釋、呈現和宣介中國理念和中國主張。

  (作者為外交學院副院長)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17日 09 版)
(責編:王郭驥、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