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方寸之間傳承文化遺產(新知)

周珊珊
2022年01月18日07: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現象】翻動書頁、調測曝光、腳踩快門、為文獻“拍照”……近年來,許多圖書館借助縮微技術搶救、保存珍貴文獻。一本本珍貴的古籍文獻轉化為縮微膠片,可在恆溫恆濕的庫房中長期保存。縮微技術因膠片儲存佔用空間小、保存壽命長、便於轉化利用等特點,在文獻保護保存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點評】

  古籍保護,有著接續歷史、傳承文脈的重要功能,包含介質保護和內容保護兩個層次。對於前者,最好的辦法就是修復並將其置於合適的存藏環境中,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翻閱觸動。而后者則要求將文獻上的內容有效利用好、傳播好,真正發揮出其歷史和文化價值。

  縮微技術是目前國際公認的最為有效的珍貴文獻長期保存手段。一方面,保存縮微膠片所需空間遠小於紙質書籍﹔另一方面,比起保存期短的磁盤、光盤等介質,縮微膠片能保存500年以上,有顯著優勢。縮微拍攝后,古籍原件可以被更好地保護起來,古籍的內容也能“化身千百”、廣為傳播,而不是被“束之高閣”。很大程度上,縮微技術解決了古籍文獻“藏”與“用”的矛盾,因此,被廣泛應用於文獻長期保護,尤其是珍貴古籍文獻的搶救、保存、保護和傳承。

  利用縮微技術進行古籍保護在我國已有相當長的時間。早在1985年,我國就正式成立了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開啟了利用縮微技術規模化搶救保護珍貴文獻的進程。截至目前,全國文化系統文獻縮微搶救工作已完成8800余萬拍,膠片長度達7000公裡,累計拍攝搶救各類善本古籍、普通古籍、民國書報刊約20萬種,書頁約1.5億頁,其中不乏《趙城金藏》、敦煌遺書這樣的國寶級古籍善本。不斷累加的數據,照見我國古籍文獻縮微工作的豐碩成果。

  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古籍,是全社會的共同課題。保護好古籍文獻,不能隻靠縮微技術“單打獨斗”,還需要與古籍數字化和影印出版等攜手並進。對古籍進行數字化轉化,可以方便更廣大的讀者群體進行檢索閱讀﹔影印出版,有助於讓古籍走向更多讀者,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不同方式相互配合、協同發力,才能兼顧古籍的原生性保護、再生性保護和傳承性保護,長久地保存好我們的歷史文化遺產,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古籍既是文物,也是珍貴的不可再生文獻資料,不僅訴說著過去,也影響著當下和未來。小小膠片,不過方寸大小,卻可以記錄古聖先賢的智慧,傳承源遠流長的文脈。得益於縮微技術、數字技術等廣泛應用,如今越來越多古籍文獻“壽命”更長、“人氣”更旺。面向未來,推動更多古籍文獻“活起來”、火起來,定能讓珍貴文獻代代相傳,為全社會提供更加豐富的歷史文化滋養。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18日 05 版)
(責編:張沛、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