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湖北:“千湖之省”的詩和遠方

周恬
2022年11月14日12:03 |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小字號

寒露剛過,小天鵝如約而至,在武漢市東西湖區府河濕地有一片天鵝湖,4500畝核心棲息地即將上演萬鳥雲集的喧鬧場面……

武漢府河濕地。何水橋攝

武漢府河濕地。何水橋攝

素有“千湖之省”美稱的湖北,境內河流縱橫、湖泊密布,孕育了其濕地大省的地位,現有濕地總面積2175.3萬畝,佔全省國土面積7.8%。近年來,湖北將濕地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力實施濕地功能生態修復、退耕還濕、生態搬遷等保護工作,生物多樣性豐富度增加,生態保護和恢復成效顯著,濕地生態環境不斷向好。

鳥類回歸 濕地生機盎然

漫步在武漢市蔡甸區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進入眼帘的是“沙鷗翔集,錦鱗游泳”的美景。近日,沉湖濕地迎來了一位“老朋友”——大紅鸛。這隻大火烈鳥張開紅色的翅膀,在濕地漫步覓食,混在黑白的鷺群中格外亮眼。

去年11月,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智慧濕地系統的實時監測視頻中發現了大紅鸛,刷新了沉湖濕地的鳥類紀錄。過完一個冬季后,與其他遷徙的鳥兒一樣,大紅鸛在次年3月飛走了。今年10月10日,工作人員在日常巡護途中與這隻大紅鸛不期而遇,這位“老朋友”又來到沉湖濕地越冬。

沉湖國際重要濕地。鄒幼勤攝

沉湖國際重要濕地。鄒幼勤攝

作為國際重要濕地,沉湖是候鳥來湖北過冬的重要棲息地。武漢市觀鳥協會會長顏軍說:“觀鳥16年,這裡的鳥群數量明顯增多。”今年截至目前,沉湖已經記錄了超過3萬隻越冬候鳥來此棲息。

生態好不好,鳥兒早知道。2022年與2020年冬季水鳥同步調查結果顯示,湖北省108個調查地點水鳥種類由85種增長到92種,種群數量由65.1萬隻增長到77.7萬隻。

濕地是生物物種的天然“貯存庫”和“交換庫”。據湖北省林業局公布數據顯示,該省濕地生態系統中分布的動植物資源,僅國家級珍稀瀕危濕地物種就有73種,包括白頭鶴、麋鹿、江豚、野菱等。

這些數據充分表明,湖北濕地生態持續向好,荊楚大地盡顯活力生機。

狠抓治理 推進濕地修復

鳥類增長的背后是湖北保護濕地的態度和決心。

夕陽下的金湖,宛如一隻靈動的金魚跳躍在湖畔林間。位於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的金湖國家濕地公園是禽鳥的天堂,須浮鷗、水雉、白鷺等180多種鳥類在這裡安家落戶、繁衍生息。

令人想不到是,這座名副其實的“候鳥驛站”在十年前卻是遠近聞名的“臭水塘”。

2012年前,金湖只是發展養殖業的湖泊,生態環境並不理想。曾經以捕魚為生的胡耀新坦言:“過度的捕撈、養魚的廢水、飼料的廢渣,對湖水水質影響很大。”

2014年,枝江市下定決心啟動金湖治理工作,退漁還湖,修復水生態,金湖國家濕地公園生態環境有了質的提升。胡耀新也擁有了一個全新的職業——收起漁網,成為濕地公園的養護工。推窗見綠,水鳥作伴,胡耀新說:“我們還了金湖濕地的歷史欠賬,環境變好了,生活也美滋滋。”

保護好濕地,事關長江流域生態安全和南水北調等重大民生工程,千湖之省的湖北任重道遠。經過多年努力,湖北已形成國家重要濕地(國際重要濕地)、省級重要濕地、一般濕地三級管理格局﹔建立以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小區)和濕地公園為主體、多種保護形式相結合的濕地保護管理體系。

“十三五”期間,湖北省累計修復退化濕地面積10.79萬畝,實施退耕還濕19.16萬畝,新增濕地面積7.77萬畝。截至2021年底,該省已創建國際重要濕地4個、國家重要濕地8個、省級重要濕地54個﹔建立國家濕地公園66個、省級濕地公園38個、濕地保護區(小區)72個。國際重要濕地、國家重要濕地、國家濕地公園數量分別位居全國第二、一、三位。

共治共享 釋放生態紅利

麋鹿成群結隊、江豚嬉戲逐水、中華沙秋鴨展翅欲飛……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在荊楚大地星羅棋布的濕地上鋪陳開來。

濕地,不僅是“詩和遠方”,更為人們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多的市民在家門口享受著濕地生態帶來的紅利。

秋高氣爽,晴空萬裡。約上志同道合的騎友,一同去東湖綠道騎車,是武漢白領陳斌的休閑選擇。武漢東湖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武漢東湖風景區內,順著綠道騎行,就可抵達公園。騎行之余還能就地搭帳篷露營,賞花觀鳥,消除疲憊。

東湖水杉倒影。黃曉輝攝

東湖水杉倒影。黃曉輝攝

濕地公園的建設,不僅保護修復了一大批濕地,充滿詩情畫意的濕地美景更是吸引了廣大市民前來打卡。望著滿眼的湖光山色,暢快呼吸新鮮空氣,陳斌不禁感嘆:“生活不在別處,就在此處。‘詩和遠方’也近在身邊。”

11月5日至13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在中國武漢和瑞士日內瓦兩地同時舉行。以此為契機,湖北將進一步強化濕地保護能力建設,提升濕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雙贏”。

(責編:張沛、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走進“中國鐘表之都”:深圳手表產量佔全球產量42%
  人民網深圳11月14日電 (王星、劉森君)走進飛亞達計時文化中心,一塊塊航天表陳列在充滿時尚科技感的展品空間。 “能夠直面零下80攝氏度、抵抗48000安培每米的強磁場干擾、承受飛船起飛和降落時刻的高過載和強震動。…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