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孝感:齊心共筑幸福路

孝感市“四好農村路”一角
3月22日下午,湖北省孝感市孝昌縣周巷鎮新龍村苗木基地旁,一輛大貨車停在村道邊,苗木種植大戶湯立楠指揮村民,將一棵棵紫薇樹裝車。滿載貨物的大卡車,在寬敞筆直的觀雙線上疾馳而去。觀雙線的改建,讓一棵棵苗木順利抵達全國各地,也悄然成就了周巷鎮“全國苗木專業鎮”的美名。
一條“四好農村路”,就是一條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近年來,孝感市用“共同締造”的理念和方法,發動群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實現“修一條路,美一片景,富一方民”。
近5年,該市累計投入35.3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7301公裡,沿途連接606個村,覆蓋60多萬人,發展億元以上產業133個,產值達500多億元。
孝感市“四好農村路”一角
眾人捐地修路,9米挂車開進村
條條大路通周巷,前幾年,卻是另一番場景。“挂車進不來,大型苗木出不去。”湯立楠記憶猶新。
新龍村是周巷鎮知名的苗木村,戶戶種苗木,全村發展苗木種植上萬畝。面對苗木行業競爭日趨激烈,新龍村決定改種造型樁景樹和精品苗木。這一改變,讓新龍村的苗木在市場上大熱。
當村民們准備摩拳擦掌大干一場時,一個難題出現了:村裡有一條3米寬的瀝青公路,是運輸苗木的主干道。以往,樹苗規模小,運輸的小型貨車來去暢通。如今,大型樁景樹,需要吊車吊裝,大車運輸,吊車、大貨車開到村頭,卻進不來。村民們干著急,想了很多辦法,但無效。擴寬道路,迫在眉睫。去年10月,在縣鎮兩級政府及交通部門支持下,“十裡苗木長廊”建設延伸至該村,按照“四好農村路”標准改造這條產業路。
聽說要修路,村民們歡欣雀躍。可是,擴寬路基,需要佔用沿途56戶村民的苗木地。“路邊的都是好地,一畝年收入四五萬元,有些村民舍不得。”新龍村村委會副主任湯紅慢說。
“我捐0.5畝。”黨員湯立楠率先站出來。隨后,其他黨員、群眾紛紛跟進,共捐地16畝。
去年12月6日,道路改造完工,正趕上苗木銷售旺季,9.6米長的挂車開進村。新龍村的困惑,同樣困擾著孝感許多想發展、謀發展的村庄。隨著農村產業、旅游業不斷發展,農村道路往往面臨著標准過低、配套設施跟不上等問題。解決急難愁盼,政府出力,更有群眾助力,越來越多的“共建”故事在上演。
大悟縣宣化店鎮河西村,地處鄂豫兩省大別山交界處,盛產花生、板栗、油茶、香菇、山野菜。由於村組間的斷頭路太多,農產品運不出去。前年春節,鎮黨委書記潘攀帶領鎮村兩級干部“圍爐夜話”,聽到群眾的呼聲,決定先打通七組的斷頭路。40余戶居民知道要修路,近半數人家捐款,家家出人出力投入建設,一條約2.2公裡的產業路建成。路修通那天,村民楊明珍高興得像過年似的,買了鞭炮在路邊慶賀。
“四好農村路”修進村灣裡,更“修”進了群眾的心坎裡。孝感市將創建“四好農村路”作為“共同締造”的切入點,廣泛動員群眾參與,政府做政府該做的事,群眾做群眾該做的事。目前全市等級公路比例達100%,行政村全部通了硬化路。
孝感市“四好農村路”一角
“民間路長”參與,守護美麗風景線
公路建好后,往往缺乏有效的后期管養機制。2018年,孝感率先在全省推行全域“路長制”。市政府主要負責人擔任總路長,其他副市長為國省干線的分路長,縣鄉村依次分層分級建立“路長制”。
應城市東馬坊街道辦事處主任毛婧煒是漢宜東線鄉級路長。她的治路方式朴素管用,隻要外出辦事,幾乎都會到路上轉轉,及時發現問題,及早處理。
一次,毛婧煒在巡至老虎山社區路段時發現,沿路散落著大量鞭炮燃放后的紙屑。上前一看,原來是當地一戶人家辦喜事,迎親車隊沿途點放煙花爆竹。毛婧煒迅速聯系環衛部門,對道路及時進行清理。又督促社區對當事人進行批評教育,避免類似的事再發生。
路長牽頭,城管、交通、園林、城建等單位聯動。目前,該市共明確四級路長2335名,覆蓋所有國省干線和農村公路。然而,公路管理點多面廣,靠行政力量遠遠不夠,還得融入市場化辦法。
風之驛觀景台,原本是一片荒山。去年,應城建設16公裡的旅游公路,在此打造公廁、停車場、觀景台、便利店等景觀節點,旅游公路成為游人觀景、露營的好去處。
游人一多,問題就來了。每每旅游旺季,沿路上垃圾隨處可見,車輛亂停亂放,十分煞風景。“我們探索以租代管模式,發揮群眾的力量。”應城市交通運輸局路長制辦公室負責人褚成介紹。
長李村村民張義珍免費享用便利店經營權,作為條件,她負責觀景台及驛站等公共區域的衛生管理。每遇晴好天氣,游人紛至沓來,捧火了便利店的生意。張義珍“投桃報李”,悉心守護這裡的環境,哪怕一個煙頭也不放過。她也被村民親切地稱為“民間路長”。
人氣旺了,周邊村民將自家的農產品擺在路邊售賣,幾乎家家受益。看到“錢景”,村民們愛路護路意識增強,常常義務上路撿垃圾,“環境好了,游客才多,生意才更好”。
孝感市“四好農村路”一角
公路通了,年輕人紛紛回鄉創業
路通了,村民發展產業的信心更足了。湯立楠帶頭示范,改種亮晶女貞樁、羅漢鬆樁、紅繼木樁等高檔樁景樹和精品苗木。今年以來,他家苗木收入已超過50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一倍。“路暢通,財運通。”湯紅慢高興地說,村裡在整體升級苗木產業,打造華中地區景觀苗木產業基地,苗木收入大幅增長。
孝感市“四好農村路”一角
路的不斷延伸,也攪動了在外游子的心。鄭和華是大悟縣宣化店鎮張墩村人,早年,因為貧窮,他與很多年輕人一樣離開鄉村,到南方打拼。十幾年來,事業越做越大。每年春節,鄭和華回到村裡,看到鄉親們的農產品賣不出價錢,想幫忙,卻因交通阻礙,隻得放棄。如今,筆直的公路修到了村裡,鄭和華決定要讓山貨“出”山。他和在老家從事電商的年輕人鄭彥合伙開起電商平台,通過旅游賣貨、外地商會採貨、直播帶貨等方式,把家鄉的優質農產品一箱一箱發往廣東、江浙、上海……
“足不出戶就有人來收購,以后再也不用擔心蔬菜爛掉了。”60多歲的鄭春香喜上眉梢。
如今,像鄭和華這樣一大批“帶貨達人”回鄉創業,通過電商平台吆喝叫賣,讓山貨走出宣化店,走向全國。數據顯示,大悟電商主體達2265家,交易額累計突破10億元。
“四好農村路”的持續創建,還推動農村物流轉型升級。去年,安陸農產品智慧物流園項目建成,整合15個大型農產品商圈,可帶動周邊150公裡內農產品銷售,提供崗位5000個。
山貨出山,游人進村。應城以八湯線為主軸,打造西部農旅發展區,行駛在八湯線旅游公路上,沿途可見各類採摘園廣告牌。3500畝的綠楊林果、200畝的潘集生態採摘園等鄉村旅游點一線串珠,每年吸引游客百萬人次。(圖/文 陶忠輝、胡瓊瑤、方桐、董想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