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孝感推動排水防澇提質增效 強降雨城區易澇路段不再“看海”

5月25日晚,湖北省孝感市迎來新一輪雷暴大風、短時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據氣象部門統計,至27日7:00,孝感城區累計降雨量達162.8毫米,是繼今年4月2日140毫米降雨量后的新高。通過科學調度、快速反應、有效處置,孝感城區各涵洞、道路、易澇小區均無積水,城區未發生因強降雨漬水中斷交通、易澇路段小區“看海”現象。
孝感市城市排水防澇信息化平台界面。
本次強降雨,在孝感市排指統籌調度下,各單位積極落實應急響應措施,出動人員380余人次,運輸車輛、排澇設備75台(套),外排水量518萬立方米。近年來,孝感市委、市政府以建設全國首批海綿示范城市為抓手,重塑指揮調度機制,高標建設排澇工程,強化應急預警處置,大力推動城市排水防澇提質增效,打造“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極端可應對”的海綿韌性城市。
重塑指揮調度機制。針對過去“九龍治水、各自為政、設施落后、重視不夠”的實際問題,孝感市整體重構、系統重塑城區排水防澇體制機制,建立了統一指揮、統一調度體系。成立了市政府分管副市長任指揮長,孝南區等21個單位為成員的孝感城區排水防澇聯合應急處理指揮部,重新制定《孝感城區排水防澇聯合應急處理工作方案》,將分屬市直部門、區直部門、國企、街道、社區等多個部門管理的涵閘、泵站、橡膠壩等重要排澇設施的權限,統一收歸市排指,在城區排水防澇應戰時統一調度指揮。對城區17個泵站、9個涵閘壩、6個涵洞、12個地下通道、10個重要路段、54個管控路口、70個易澇點、62個重點小區等重點風險、重要管控部位,逐一明確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安排700余名黨員干部包保值守,確保責任落實到人頭、任務落實到點位,每逢降雨均組織人員到崗蹲守處置,有力有效保障城市安全。
高標建設排澇工程。按照“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並舉、超標應急”的思路,實施了一批暢通道、擴調蓄、增能力、治澇點的項目,高標構建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精心治理槐蔭河、老澴河、后湖渠、勝利河,扎實推進鄧家河、箍湖河綜合整治,打通城市內河水系,城區6條主要排澇通道進一步暢通。將城市建成區劃分為18個排水分區,分期分片推進老城區35.8平方公裡的雨污分流改造,新增雨水管道40余公裡,新建市政污水管25.89公裡,清疏排水管網累計長度390公裡。全面實施王母湖、野豬湖、童家湖退垸還湖,恢復區域蓄滯洪空間1400萬立方米﹔老澴河、槐蔭河蓄水空間達1050萬立方米。近2年來新建孝三路、澎湖灣、英才學校、孝南高中、孝感一中、永安涵洞等排水泵站6個,改擴建河口、城西、東閘、長興等排水泵站4個,城區排水泵站達到17個,排水能力由275.55立方米/秒提高到374.16立方米/秒,採購了一批如“龍吸水”等應急搶險設備物資,應急處置能力大幅增加。完成70個內澇積水點整治工作,以點帶面解決積水點及周邊片區內澇積水問題。
排水泵站。
強化應急預警處置。圍繞過去城區排水防澇預警響應不及時、應急處置不到位等問題,建立排水防澇“四級”應急預警級別和響應行動機制,完善多方聯動機制,排水防澇預警預報、災情預判效率、應急處置能力明顯提升。健全完善城區水系與周邊江河湖庫等“預警預排”運行管理機制,汛前及時騰空城區調蓄水體庫容,打好主動戰。本輪強降雨過程中,市排指調度澴川國投提前降低老澴河橡膠壩,市、區水利部門提前開啟鰱魚地外排閘門,關閉河口閘、三河連通渠楊家咀進水閘門,騰出老澴河、槐蔭河庫容約215萬立方米,有效應對城區及上游匯水區域洪澇沖擊。健全完善實行“人等雨”應急處置機制,全力保障汛期市政設施安全運行和市民暢通出行。健全完善信息化監控及精准高效響應機制,堅持排水防澇設施“物聯化”、時空信息“互聯化”、管理服務“協同化”,做實做優“智慧防汛”平台。現已建成孝感城區排水防澇信息化平台,在城區各易澇點位埋設積水監測設備41套,在各泵站、涵閘、路口安裝高清攝像頭56處,並與氣象平台、天網工程、小區監控、智慧停車平台等平台間實現信息互通,實時掌握雨情信息、河湖水位、泵站涵閘、地面積水情況等。組建300多人的城區排水防澇微信群,各駐點值守人員及時反饋現場信息,市排指根據城區積水情況,在群中及時發布指令,調度資源,實現精准快速響應,高效及時處置問題。
本輪強降雨過程中,除長征路北涵洞西側、航空路與學院路改造路施工基坑等處出現短時零星積水,值守人員快速有效處置外,城區各主要涵洞、道路、易澇小區均無積水。今年以來,該市城區長征路北涵洞、乾坤大道,香澳路步行街、富康小區、澎湖灣小區等過去“逢雨必澇”的易澇區域在多輪強降雨期間均未發生積水。(圖/文 胡孝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