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煙火氣” 綻放鄉村振興新活力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走在湖北省黃岡市鄉鎮街道的小路上,一家家頂著綠色牌匾、“知音同行”logo的現代化小店映入眼帘,成為了新農村建設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近年來,農網終端建設作為行業向鄉村延伸服務觸角的關鍵一環,而鄉村人口的空心化、老齡化、消費需求弱,成為了制約農村經濟發展關鍵因素。為加速破局,黃岡市煙草專賣局(公司)主動融入國家鄉村振興、基層治理大局,堅持“黨建組織引領、多元融合參與、城鄉一體發展”的建設思路,以小投入釋放大能量,用微治理撬動大民生,聚力打造具有鄉土味、文化味、人情味的“三味”現代農網終端,提升廣大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紅安縣七裡坪鎮紅色農網終端。陶志敏攝
因地制宜 留住“鄉土味”
坐落在湖北省麻城市嚴家畈村的橋頭副食,麻城市局結合農村區域特色,在店外牆繪上,將鄉村美景、風土風貌同終端建設融為一體,打造具有鄉土特色的現代農網終端,店內,麻城市局積極組織黨員志願服務隊,以“80后童年雜貨店”為樣板,紛紛將帶有童年味道小零食插畫上牆、上櫃,打造極具懷舊風格的現代農網終端,當前,該店鋪已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
“現在我小店的人氣劇增,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來我店內逛逛,盈利較之前提升了不少!”嘗到改造后甜頭的客戶笑著說道。
紅色傳承 留住“文化味”
在黃岡市的另一邊,紅安縣局持續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堅持因地制宜,“一戶一策”開展現代農網終端打造,尊重街道歷史和居民需求,從精致上下功夫,在紅色上做文章,既保留街道紅色文化,又弘揚文明新風。
紅安縣局積極組織單位人員,並號召社會各界力量主動參與基層治理,帶動群眾從“旁觀者”向“參與者”轉變,實現共建共享。20余名居民群眾走進七裡坪鎮小巷,清掃街道衛生,知音服務隊整治亂貼小廣告不文明行為,清理“牛皮癬”,街巷居民自發制作紅燈籠、彩色風車裝扮小巷。走在有近百年歷史的七裡坪鎮街道上,這些充滿“老味道”的紅色文化元素,彷佛令人置身革命歲月,勾起了人們對往事的追憶,充滿現代化氣息的小店與古色古香的紅色街道相融合,讓人一步一流連,小巷也有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味”。
排解民憂 留住“人情味”
“芳姐,你這個‘紅色驛站’設計得真好,為我們提供了歇腳的好地方!”一名常在梅阿芳店內消費的顧客笑著說道。
浠水“知音便民”店老板梅阿芳是一名共產黨員,懂經營、熱心腸、人勤快,這是身邊人對她的第一印象,平時,她會幫鄰居老人買買菜、縫紉衣服......客戶經理在日常拜訪中了解到她的善舉后,決定挖掘她的故事,幫助她改造店鋪形象、打造紅色驛站,為更多的需要人提供溫暖和服務,改造完成后的“芳姐牛仔”小店,前來消費、參觀的人群絡繹不絕。
“現在我的小店不僅盈利水平升上去了,更重要的是,我能為顧客和身邊的鄰居們提供一個干淨、寬敞交流談心的場所,這真是一舉兩得啊!”梅阿芳一臉笑容地說道。
位於英山縣雷家店鎮過路灘村道路交匯口的鬆利超市,經營之初,生意不溫不火,老板鄭利每天都為店鋪生計發愁,轄區客戶經理段宏峰找到她,多次與縣局溝通協調,提出一系列店鋪改造方案,幫助鄭利爭取機會進行打造。
過路灘村作為英山縣局的對口扶貧村,為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縣局主動謀劃,將小店打造成獨具英山特色的現代農網終端。現如今,鄭利的小店成為了村民們的“心靈驛站”,是周邊居民閑暇時的聚集地,困難時的求助地,也是誠信互助小組會召開、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的所在地。
“平時有什麼困難我上她這來坐一坐,鄭姐給我開導一下,大家一起說著笑一笑,什麼煩惱都煙消雲散了。”一名常在鄭利店內消費的顧客一臉笑容地說道。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復興鄉土文化,找回歸屬感才能化解空心化發展困境,轉變基層治理模式,才能讓鄉土文化源遠流長。下一步,黃岡市煙草專賣局(公司)將繼續在“終端建設+鄉村振興”上“加馬力”,結合各地特色,移風易俗倡導鄉風文明,重視生態文明,努力開創共建共享、宜居宜樂的現代農網終端建設新格局。(秦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