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竹溪:小小中藥材 做成大產業

白露過后,秋意漸濃。一場秋雨過后,群山如黛,萬木蒼翠。沿著鄂、渝、陝三省交界的雞心嶺主峰的鄉村路盤旋而上,漫山遍野的梭羅樹結著累累碩果,迎風搖曳。黃連基地在雲霧繚繞中若隱若現,藥農們正在抓緊時間採挖藥材,收獲梭羅、蒼術、獨活,藥材又到了一年的收獲季節,藥材之鄉的湖北省竹溪縣到處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白露過,秋風起,藥材香,收獲忙。在與雞心嶺遙遙相望的豐溪鎮遼葉村,這個村地處海拔1200米之上,被稱為“雲端上的藥材專業村”。此時的藥農正在收獲藥材,3組的陳國權帶領家人邊挖黃連邊唱自編的山歌,“人平一畝藥,收入一萬多”,眼中滿是希望,笑意寫在臉上。過去因為無產業、村裡窮,鎮上干部上門做工作才當村支部書記的李登葵,現在非常自信,掰著手指在算今年全村收入賬,“遼葉村114戶308人,種黃連、梭羅、獨活、重樓等中藥材,全村藥材面積達到8850畝,戶平77畝,人平28畝,成為遠近聞名的藥材種植專業村。今年300畝黃連已經超過5年生長期,畝平收黃連400斤,今年行情好,1斤黃連收購價80元,1畝黃連收入可達3萬元,全村僅黃連收入在1000萬元以上”。4組陳國生、陳澤利、朱傳明等7個黃連種植大戶,今年可收黃連10畝以上,每戶黃連收入都在30萬元以上。說起遼葉村靠發展藥材致富,李登葵如數家珍,他說過去遼葉村中藥材小打小鬧,沒成規模,2011年中藥材大戶劉才可在遼葉村成立第一家藥材專業合作社,與全村簽訂藥材種植合同,採取統一種植、統一品種、統一管理、統一收購,實行市場保護價。農民嘗到甜頭,種植積極性空前高漲,現在土地上除了種植少量洋芋外,全部種上了中藥材。
竹溪縣地處北緯31至32度之間,境內草木半是藥,生長有1200多種中藥材,南部山區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中藥材品質好、產量高,這裡農民素有種植藥材的傳統。近年來,竹溪縣打好以獎代補、減稅降費等政策組合拳,持續培植中藥材產加銷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神農愛民藥業公司2015年11月在竹溪縣成立,依托武漢愛民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從事地道藥材的種苗繁育、種植、加工和銷售,該公司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在豐溪鎮和桃源鄉流轉土地2000畝,打造梭羅、黃連、獨活種苗和種植基地,帶動農戶種植藥材2萬多畝。豐溪鎮涼橋村2組農民楊本清種植黃連150畝,獨活100畝,年收入20萬元。普嶺村、西米河村是竹溪縣稅務局的聯系村,近幾年在縣稅務局的支持下,因地制宜培養種植大戶,發展黃連500多畝,蒼術300多畝。村民冉從華全家3口人,種植黃連105畝,蒼術5畝,年純收入達13萬元。豐溪鎮黨委書記劉敬海說,像這樣的農戶,在豐溪鎮比比皆是。
順勢而為,借勢而上。竹溪縣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合作,走科技興藥之路,與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醫藥學院開展中藥材GAP示范基地建設,為全縣大規模建設中藥材基地提供優質高產良種和規范化種植技術規程。以黃連為例,在實施天然林保護政策下,為解決砍樹毀林種植黃連的“林連矛盾”,該縣開展黃連熟地仿生態栽培實驗獲得成功,品質沒變,產量成倍增加,生長期由7年縮減至5年。竹溪縣出台系列政策,多途徑扶持中藥材產業,每畝藥材驗收合格獎勵500元產業資金,每年從農業項目中優先安排資金對中藥材種植基地、倉儲、加工給予支持,推行減稅降費,對農戶自產自銷的藥材、中藥材種植農業合作社免征企業所得稅等。
政策潤山鄉,農民種藥忙。如今,全縣涌現出200多個藥材專業村,中藥材基地達到15萬畝,年收入超過10億元,聚集了3萬多農民在中藥材產業鏈上增收致富。山上在採藥,山下加工忙。走進豐溪鎮仲信杜仲加工車間,40多名工人正在切片,篩選、裝袋,空氣中彌漫著藥草的清香。“我從2018年開始就在這裡上班,一個月能掙2700多元,這兒離家不到一裡路,掙錢看家兩不誤。現在的村民下地是農民,進廠是工人,中藥材生產、加工改變了農民的生活”,界梁村雷光春笑著說。
加工成群,串珠成鏈。全縣7個中藥材加工車間開足馬力生產。在神農愛民藥材加工車間,劉才可正忙著打電話,“成都制藥廠急需60噸梭羅,廣州藥企要30噸黃連”。在天集中藥材有限公司,100多噸葛根、杜仲正在緊張裝車,發往宜昌制藥廠。在金銅嶺百草堂制藥有限公司,8條牙膏生產線在同時運轉,日產萬余支,從這裡生產的藥物牙膏,銷往全國各地。龍頭企業帶動,推動竹溪中藥材從賣材料到初加工、初加工向深加工轉化,不斷通過加工增值,延長中藥材產業鏈,使更多的農民在產業鏈上增收致富。(唐昊 陳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