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武漢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本報記者 禹偉良 李 霞 范昊天
2023年10月27日06:5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華中科技大學技術團隊成功實現全球最大單機功率風力發電機轉子的整體充磁﹔武漢大學研究團隊揭開黑洞吸積磁場奧秘……近期,多項科研成果接連涌現,彰顯出武漢這座城市的創新活力。

  202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武漢考察時強調:“我們必須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更大進展,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業,開辟經濟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

  武漢廣大干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堅持把創新驅動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創新涌動的新時代英雄城市。

  搭建高能級創新平台,提升創新策源能力

  10月中旬,武漢新城光谷科學島項目工地一片繁忙,千余名建設者加快進行科創中心項目一期幕牆安裝和二期主體施工。明年,這裡將建成大科學裝置預研平台、科技共享服務平台等。

  不到500米外,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和武漢超算中心並排而立。“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投運兩年多來,已為300余家企業和高校院所提供普惠的算力服務。”計算中心運營負責人陳斌介紹,中心不久前完成三期擴容,算力規模增加了一倍。

  武漢超算中心於2022年11月正式投運,是全國首個集人工智能和超算於一體的多樣化雲服務化算力集群。“武漢依托‘雙中心’,既可以利用‘智算’實現算得快、算得好,又可以利用‘超算’算得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說。近年來,武漢先后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

  圍繞科技創新,《2023年武漢市科技創新工作要點》聚焦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高水平實驗室建設集群和國家級產業創新平台集群,加快培育戰略科技力量。今年以來,以打造世界級科技創新策源高地等為目標的武漢新城啟動建設,深部岩土工程擾動模擬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一批大科學裝置陸續開工。目前,已有5個大科學裝置落地武漢新城。

  近年來,湖北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光電科學、空天科技、生物育種等領域先后布局建設了光谷、珞珈、洪山等10家湖北實驗室,其中多家在武漢。這些實驗室由高校院所或企業牽頭組建,開展跨學科跨領域協同創新。

  “科教資源豐富是武漢發展的優勢,也是武漢為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貢獻的底氣。”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郭元強表示。

  依托92所高校、101家科研院所等豐富科教資源,武漢正加快推進重大創新平台建設。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創新平台155個、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34家、市級以上產學研合作載體500多個。

  營造一流創新生態,培育高水平創新主體

  “去年,在武漢東湖高新區企業服務和重點項目推進局舉辦的‘光谷造’供需對接專場會上,經政府部門牽線,這款芯片工藝熱處理設備RTP(紅外快速退火爐)成功進入本地光通信龍頭企業的主要供應鏈,今年1至9月銷售額同比增長超60%。”武漢嘉儀通科技有限公司運營服務中心總監毛鑫介紹。

  “光谷造”供需對接活動開展兩年以來,服務了1500多家高新區企業,活動對接意向合作項目237項,幫助企業獲取融資上億元。

  激發創新活力,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是關鍵。武漢著力營造創新主體多元共生、創新要素多維聚變、創新服務多鏈融合的一流創新生態,培育高水平創新主體,壯大創新產業集群,加快把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

  華工科技智能制造產業園生產車間內,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與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發人員,正在共同測試產品的技術性能。“如果甲方乙方分頭開發,對彼此的技術工藝都不了解,很難做到匹配。”華中數控董事長陳吉紅介紹,2022年以來,華中數控聯合武漢激光產業“鏈主”單位華工科技開展協同攻關,助力華工科技推出國內首條三維五軸激光切割裝備智造生產線,生產效率提升200%。

  今年以來,武漢堅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聚焦光電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斗等優勢產業領域,建立一批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

  由華中數控牽頭,聯合武重等12家企業和科研院所,組建湖北省高檔數控系統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由長飛公司牽頭,聯合烽火通信等9家單位,共建湖北省光纖光纜先進制造與應用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由三峽集團牽頭組建湖北省智慧綜合能源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這些聯合體以解決行業關鍵共性技術問題為目標,帶動一批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聯合創新,推動產業集群共同發展。

  創新環境持續優化,武漢產業創新能力持續增強。2022年,武漢市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8家,高新技術企業淨增3503家,再創歷史新高,總數達到12654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8.2%﹔今年上半年,武漢市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10345家,同比增長67.12%。

  打通科研供給和市場需求,推進高效能成果轉化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唐新峰介紹,依托國內首個半導體熱電芯片中試平台,項目團隊研發的半導體熱電芯片在性能上已達到國際著名企業水平,今年初全線運轉以來,已獲得國內知名光模塊廠家的小批量訂單。“多虧劉部長牽線,項目才能順利落地轉化。”

  唐新峰口中的劉部長,是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局綜合協調部副部長劉元林。近年來,武漢探索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聯絡員”制度,選派300多名懂技術、熟悉市場、會談項目的聯絡員深入高校院所,為他們的科技成果“找婆家”。

  “武漢理工大學光發明專利就有1萬多項,哪些適合轉化,剛開始我們心裡也沒底。”劉元林和同事胡文莉作為首批科技成果轉化聯絡員,駐點武漢理工大學和華中師范大學。他們通過拜訪院士專家團隊,認真篩選有價值的科技成果,組織科研團隊對接企業、金融機構、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等,逐漸摸清了“門道”。兩年多來,成功促成“半導體熱電芯片中試平台”“特種涂料的制備與工業化應用”等20余個高校科研項目在武漢轉化。全市320名科技成果轉化聯絡員,已促成150多個項目落地轉化。

  9月21日,武漢市科技重大專項“煉鐵過程極致能效降碳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啟動實施。項目由武漢鋼鐵有限公司牽頭,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科技大學、中冶南方等9家領域內優勢高校和企業共同“揭榜”,將聚焦鋼鐵工業減排的核心煉鐵工序開展關鍵技術攻關。

  “這是我局以突破產業發展技術瓶頸為目標,以‘揭榜挂帥’形式組織實施的第二十個科技重大項目。”武漢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項目總經費9000萬元,其中政府資助經費3000萬元,首筆600萬元資金已到賬。

  近年來,武漢積極探索以“揭榜挂帥”機制組織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通過“揭榜”,由科技企業和高校院所組成的創新聯合體“挂帥”出征,在生產線上搞科研、在實驗室裡謀轉化。

  通過推行“揭榜挂帥”“定向委托”等新型項目管理制度,武漢打通科研供給和市場需求,推進高效能成果轉化。今年上半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1004.06億元,同比增長35.36%。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27日 01 版)

(責編:周雯、張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