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故事——
武漢市中醫醫院:小藥罐飄出清廉之風

醫者仁心,樹從業之德,清廉之心,行正氣之路。清廉醫院建設是醫院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武漢市中醫醫院不斷提升清廉醫院顆粒度、飽和度,倡導醫務人員以勤為基、以慎為本,擦亮清廉底色。
“小王主任,我疼得受不了啦。”81歲的劉大爺(化名)在腎病科辦理入院時,腎結石急性發作,疼得滿身是汗,臉色蒼白地癱軟在地。該院漢陽院區腎病科副主任王剛認出是自己的老病人,綜合分析李大爺既往病情,對症治療的同時,馬上開具中藥處方,利用自備藥罐,為李大爺煎制中藥。李大爺的症狀馬上得以緩解。李大爺說,就算是自己的兒子,也從來沒有為自己煎過藥,更沒有親手給自己喂過藥。在住院期間,他逢人便夸王剛。
王剛說,自己沒有獨門秘方,只是了解每一位病人的詳細症狀,在治療中講求是否對症、是否辨証、是否順應四時,針對性發揮出中醫藥的優勢特色,“慢郎中”在部分腎臟疾病的急性發作中也可以發揮“急救星”的作用。“為患者煎藥不是什麼大事,隻要對病人好,就願意去做、應該去做。”王剛說。他每次接診都人滿為患,看完門診又立馬返回病區,中途幾乎不休息,科室醫護都戲稱他為“陀螺人”。
每周二早上7點是腎病科中醫經典交流會,這一慣例已經堅持多年。王剛帶領全科室,總結病歷,對比經典,傳承創新。在追求醫術的同時,他還特別重視中醫醫德文化浸潤,“無德者不能為醫,有品者方能濟世”成為他的行醫准則,也是他為年輕醫生設置的人生必修課,勤於醫術、慎於醫德,才能走穩清廉醫路。他時常教導青年醫生,要用“望聞問切”審視自身。“望”思想根基,“聞”患者所需,“問”責任在肩,“切”預防在先。
小藥罐,用醫者仁心熬煮中藥草藥,飄出的是一心為民的清廉之氣,王剛這樣的醫生,是該院清廉醫院建設的一個縮影。該院以“中醫藥味清廉文化”深入打造清廉醫院建設中醫標識,將傳統中醫醫德和清廉醫院建設緊密結合,把廉潔行醫作為醫務人員堅守的信念和行為准則,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為人民群眾的健康保駕護航。(章鈺、張姝、周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