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調研 真抓實干 武漢市武昌區以主題教育推進完整社區建設

“裝電梯會影響通風”“會遮住我家的採光”“電梯有噪音擾民”……為老居民樓加裝“幸福梯”,是武漢市武昌區水果湖街張家灣小區居民最關心的事情之一。在加裝電梯的工作中,不少低樓層住戶提出了反對的聲音。
聚焦居民關心的問題,社區積極探索“裝不裝電梯大家定、裝什麼電梯大家選、電梯裝好后大家管”的工作法,黨員代表和樓棟長與社區一起多次召集樓棟居民召開座談會,現場聽取居民意見,並邀請專業人員現場講解加梯政策和電梯安全問題。為了讓居民能有直觀體驗,還邀請居民進行乘坐體驗,讓大家從“要我裝”變成“我想裝”。
發生在張家灣小區的故事,是武漢市武昌區深入開展主題教育的一個縮影。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武漢市武昌區聚焦解決群眾身邊急難愁盼問題,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在充分尊重居民意願的基礎上,問需問計、多方參與、激活共治,辦好居民“家門口”的實事,在深入開展主題教育過程中持續推進完整社區建設,提升老百姓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不斷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
“社區是基層基礎,隻有基礎堅固,國家大廈才能穩固。”武漢市武昌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區選取張家灣、東亭、武重、寧鬆、東龍5個社區作為省級試點,共覆蓋2.33平方公裡、5.5萬居民。以實際需求為導向進行問卷調查,2795份有效參與中,停車難、休閑難、上樓難、“一老一幼”服務不完善、物業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最突出,針對性形成重點任務項目清單74項。在充分尊重居民意願的基礎上,嚴格對照住建部《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指南》開展社區體檢,按照“一個社區,一套方案、一張項目清單、一份規劃圖”的推進體系,形成5個試點社區規劃藍圖,計劃於2024年底前完成試點工作。
家住武重社區的張女士說,由於她和愛人都要上班,家中老人腿腳不便無法走遠路接送孩子上早教。武重社區依托專業托育機構為社區提供70個托位,讓居民享受不出小區的托育服務。武昌區堅持深化共同,多方參與,服務在社區完善。聚焦養老和托幼供需對接不暢問題,創新機構帶建、單位幫建、市場運營的多元共建模式,新增托兒所、老年服務站、幸福食堂、社區衛生服務站等公共服務設施15個。此外,該區還培育“社區規劃師”“社區監理師”39人,挖掘閑置空間資源,因地制宜布局服務設施8處、停車位500余個,讓荒地變花園、變驛站,“見縫插針”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務。推動老舊小區加裝電梯34部,新增公共綠地和活動空間17457平方米﹔開展水電熱氣信路改造,惠及居民2.5萬戶。整合生活服務資源,配建便利店、菜店、食堂、藥店、快遞站點、維修點等便民商業設施,並將核酸檢測亭、閑置工具間改造為便民服務點,引入社會組織提供理發、開鎖、維修等多項平價實用的服務。
《百寶箱管理制度》《院落行車公約》《環保公約》《文明晾晒公約》……東亭社區探索出“班長議事會”居民自治模式,通過群眾參與、決策共謀,出台十余個管理規定,讓社區教育與基層治理融為一體。這是武昌區堅持建章立制,激活共治,力量在社區集聚的一個側面。該區吸納20個駐區聯區單位黨組織負責人擔任試點社區“大黨委”成員,2756名黨員認崗組團進小區開展服務,讓黨旗在治理末梢“揚起來”。動態調整下放社區33項民生服務事項,區級“民呼我應”平台辦結社區呼叫案件120余件,落實接訴即辦、以下評上,讓部門圍著社區轉、資源圍著問題轉,讓資源服務平台“沉下去”。從群眾需求切入,打造“半小時職工服務圈”,完善“青年服務社”,健全“一會一隊一站一校一家”婦聯體系,廣泛開展矛盾調處、關愛幫扶、技能培訓等服務項目,累計服務2萬余人次。開展民情懇談、一線協商、“家門口的議事會”等共商共謀活動126場,動員居民投工投勞、眾籌共養,推廣“電梯加裝台階算法”“三個一點”等居民首創模式,秉持“政府投一點、企業讓一點、居民交一點”的共建理念,發動群眾、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共謀共建完整社區項目,讓群眾的事群眾說了算、群眾唱主角。
目前,5個試點社區已完成51個項目,有效解決了一批居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以點帶面探索了完整社區建設路徑。
下一步,該區將探索以“15分鐘便民生活圈”為抓手,推動與周邊社區設施共用、服務共享。同時深化運營共管,激發居民參與完整社區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並倡導資金共擔,不斷擴大完整社區可持續性收益和受惠人群。(張懷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