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咸寧:“桂”在自然 讓人在城市詩意棲居
冬至時節,漫步在湖北咸寧市區,樹木郁郁蔥蔥,叢林深紅淺黃,河水碧波蕩漾,斑斕色彩描繪出一幅絢麗的冬日畫卷。
位於長江中游南岸,幕阜山北麓的咸寧,享有“桂花、楠竹、茶葉、苧麻、溫泉之鄉”的美譽。近年來,咸寧立足自身資源稟賦,以武漢都市圈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建設和桂花產業協同發展為核心,奮力打造富有咸寧特色的現代化宜居宜業城市。
文旅融合 激活鄉村振興動力
“阿妹站在寨門口,手捧一碗攔門酒,貴客你若進寨來呀,先喝一碗攔門酒……”在通城縣內沖瑤族村,瑤族阿哥阿妹們早早站在門樓前,手捧醇香米酒,唱起瑤族敬酒歌,歡迎遠道而來的游客。
通城縣內沖瑤族村,瑤族阿哥阿妹們在門樓前為游客送上攔門酒。人民網記者 周雯攝
內沖瑤族村,位於湘鄂贛三省交界的湖北咸寧通城縣大坪鄉藥姑山。曾經的重點貧困村,如今搖身一變成為4A級景區,村民住在景區裡、致富在家門口。
“在村裡酒店工作,一個月有3500元的收入,離家50米,方便照顧家人。”大坪鄉內沖瑤族村黎文靜說。
“像黎文靜一樣的村民還有很多,還有許多返鄉回來創業的年輕人,餐飲、住宿、農家樂、土特產銷售、民俗表演等旅游業態中,我們都優先聘請村民,每戶年增收10萬多。” 負責景區運營管理的雋達文旅總經理徐搖介紹。
內沖瑤族村裡,直播帶貨展示區頗受游客歡迎。人民網記者 周雯攝
黎雨看到了家鄉變化,去年從深圳回鄉做直播帶貨。“村民自家晒的紅薯片、綠豆豆絲,山裡採的土藥材等都非常受歡迎,直播帶貨既打開了村民的銷路,也讓我們村裡的名氣越來越大。”黎雨笑著說。
深冬時節,車行至通山縣九宮山景區,萬畝竹林搖曳,拐過幾個彎路,曲徑通幽處,一座“修舊如舊”的院落隱蔽在半山腰。民宿“竹林下”作為內港村“第一個吃螃蟹”的民宿,如今已被評為“全國乙級旅游民宿”。
“在‘竹林下’的帶動下,內港村鼓勵村民改造老居,目前建成運營5家民宿,周末基本上客滿。”該村村支部書記任俊介紹,2022年共計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旅游總收入約200萬元,農特產品賣出去了,在自家門口就能創收,村民看到了民宿的前景,紛紛自主改造自家院落。
“冬天滑雪,夏天避暑,九宮山四季都好玩,我們投資更有信心。”九宮山假日酒店負責人成功介紹,他父輩1984年就在山上經營旅社,如今景區越建越好,淡季不淡,旺季更是一房難求。“政府對景區整體打造和宣傳力度越來越大,政策也很好,今年又投資了170萬對酒店設施和餐飲都進行了升級改造。”
蜜泉湖度假區。人民網記者 周雯攝
近年來,咸寧促進文旅產業顏值和價值雙提升,全市文化旅游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89.7億元,際華冰雪香城滑雪館、蜜泉湖度假區、龍佑溫泉提檔升級、龍隱山等文旅項目建成投入運營。
九宮山風景區。人民網記者 周雯攝
2023年1-11月,咸寧市共接待游客8062.32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407.3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22%。
鏈上產業 拓寬發展新路徑
咸寧,又被稱作“中國桂花之鄉”。咸寧種植桂花歷史悠久,現存百年以上古桂樹2552余株,佔全國總數的90%以上。咸寧市咸安區的植桂歷史,最早文字記載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桂花源景區古桂園內,現存古桂576棵,年齡最長的有800多年。
桂花源景區古桂成群。人民網記者 周雯攝
在“中國桂花之鄉”,桂花不僅屬於秋天,更屬於四季。
徜徉在咸寧江南桂谷項目部,即便是深冬,一盆盆別致的桂花盆栽競相綻放,一簇簇嫩黃色的小花散發著馥郁的芳香。
“這是我們從外地引進的產品,一盆幾千元不等,非常受市場歡迎。今后還將立足咸寧本地桂花特色品種,培育老樁嫁接類桂花盆栽,引領市場。”該項目中桂控股集團副總魯斌介紹,桂花苗木價格這幾年行情一般,但咸寧桂花栽培歷史悠久、品種豐富,還需要在苗木育種上加強創新力度,推出更多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種。
強化公園城市內部支撐,咸寧選擇挖掘桂花潛力,將桂花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發展優勢,力爭把桂花打造成為產業之花、富民之花、幸福之花。
寒冬裡,桂花盆栽仍散發著香味。人民網記者 周雯攝
據了解,咸寧現有桂花品種93個,其中金桂品種群27個,銀桂品種群39個,丹桂品種群18個,四季桂品種群9個。全市桂花種植面積達12萬畝,年鮮花產量達120萬公斤。
今年3月,咸寧正式出台“中國桂花城”建設十條促進措施,從設立專項經費、標准化桂花基地建設、桂花產業科技創新等10個方面明確具體促進措施,最高獎勵500萬元。
在這裡,桂花不僅扮靚街頭,滿城飄香,還被端上餐桌,泡入茶杯,走進工廠、實驗室……咸寧以“一枝花”帶動全產業發展,打響了城市名片,讓咸寧真正“香”起來。
桂花酒俏銷。人民網記者 周雯攝
多方力量加持下,咸寧現有涉桂企業460余家,龍頭企業落戶,涉桂中小企業抱團發展,正圍繞“吃干榨盡一棵桂”下功夫,已形成桂花食品、香料加工、旅游等產業鏈條,產業能級加速躍升。城因花而名,民因花而富。預計到2023年底,桂花全行業產值將超過14億元。
城在園中 秀出城市風景線
“好山好水好心情!”沐浴著冬日午后暖陽,在咸寧市十六潭公園小憩的市民王女士表示。公園裡桂花、楠竹、香樟等常青樹隨處可見,散步的人們三三兩兩。
從前的十六潭水體渾濁,咸寧引入“草型清水態”構建技術改善水質,公園潭水水體透明度由原先的20厘米提高到1.5米以上,該市最大的以休閑游憩為主的綜合公園環境更加優美。
除了十六潭公園,咸寧先后建成潛山森林公園、青龍山公園等綜合性公園,丹桂園、學子園等口袋公園也不勝枚舉。
林木覆蓋率57.05%,城區綠化覆蓋率41.39%,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連續五年位居湖北省前三……這組數據証明了咸寧建設自然生態公園城市的決心與成效。
2023年5月,咸寧成為全國第三個獲批的國家級公園城市標准化試點。“我們不是要在城市中建幾個公園,而是要把整座城市打造成一座大公園,讓300萬市民生活在生態公園裡。”咸寧市委主要負責人表示,將依托綠色本底,推動“園在城中”向“城在園中”轉變。
目前咸寧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文明示范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新增省級生態鄉鎮10個、省級生態村42個、省級森林城鎮2個。
好生態,引得鳳凰來。立足於武漢都市圈自然生態公園城市的定位,咸寧依托獨特的自然生態資源、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良好的康養產業基礎,全力發展以“醫、藥、養、健、游、護”為特色的大健康產業體系。
民宿“竹林下”。人民網記者 周雯攝
春可賞花,夏好避暑,秋聞桂香,冬享溫泉。溫泉、桂花、竹海、森林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是咸寧高質量發展的底氣和后勁。同時,為做強做優大健康產業,滿足老齡化社會需求提供了獨一無二的自然條件。
發揮自然優勢,打造特色產業,推進文旅融合,湖北東南部這座自然生態公園城市正煥發勃勃生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