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

2024年01月15日14:59 |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小字號

2023年歲末,武漢市委十四屆六次全體會議召開,“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成為熱議話題。

武漢,的確很“重”。

2023年10月,住建部發布的《2022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顯示,全國人口超千萬的八座超大城市,武漢是中部惟一。

到2023年12月,武漢市全年地區生產總值有望邁上2萬億台階。經濟總量每跨越一個萬億大關,城市發展能級將迎來“質的飛躍”。

時代潮流,浩浩蕩蕩。地處華夏之“中”,坐擁“天元”之位,武漢歷史上就是一座重鎮。從漢口開埠后的“東方芝加哥”,到洋務運動中的“漢陽造”﹔從新中國成立后刷新了多項共和國第一的眾多“武字頭”國企,到改革開放時期開風氣之先的小商品市場﹔從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到建設中的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在歷史的天平上,武漢一直以“國之重鎮”為人們熟知。

武漢是中部重鎮,九省通衢,在全國佔有重要位置——這既是回看武漢歷史的重要維度,也是展望城市未來的關鍵視角。在新的歷史坐標上,武漢之“重”應該有什麼新的內涵?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2024年市兩會召開在即,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必將成為這座“中部重鎮”的歷史新命題。

領悟“囑托之重”

2012年11月8日,歷史翻開嶄新一頁。

彼時的陽邏港並不起眼。從昔日小漁村變身沿江港口不到10年,整合了武漢、鄂州、黃岡、咸寧港口的“武漢新港”正式挂牌剛3年。然而,在全國水路運輸快速崛起的背景下,長江中游惟一深水良港的陽邏港,距離武漢中心城區20多公裡,京廣、京九鐵路連線位於陽邏港以北僅30公裡——水路、公路、鐵路彼此近在咫尺。

長江經濟帶,覆蓋11個省市、橫跨東中西三大板塊,常住人口數量佔全國比重為43.1%,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

如今,武漢陽邏港集裝箱年吞吐量突破200萬標准箱,成為長江中上游最大的鐵水聯運樞紐。

近日探訪陽邏港時,電子顯示屏上的貨物運輸路線引起筆者的注意:貨物從日本到德國怎麼走?過去走海運,穿馬六甲海峽、走蘇伊士運河,單程45天。如今,從日本走水運抵陽邏港,在武漢“歇個腳”,搭乘中歐班列,坐火車去歐洲。在武漢中轉,全程隻需26天。

站在陽邏港,東望航運向東入海,西望班列向西入歐,素以九省通衢著稱的武漢,在新的歷史坐標上,有了更大的發展格局,也有了更重的使命。

長江經濟帶是黃金經濟帶,也是綠色經濟帶。

電動船舶“華航新能1”輪在武漢陽邏港首航,這是中國首艘長江支線換電電池動力集裝箱班輪正式投入使用。長江行船不再只是柴油機轟鳴。放眼長江兩岸,武漢人曾熟悉的、嘈雜鼎沸的兩江貨運碼頭,已經變身為世界最長的濱江綠道。十年禁漁,長江武漢段水質達到最優,跳躍於江面的長江江豚是武漢人鐘愛的團寵……

寒冬時節,楚天極目,氣吞雲夢。置身長江之畔的黃鶴樓上,但見清水東流、層林盡染、巨川浩蕩。

10年間,武漢生動書寫長江大保護綠色答卷,也在生動實踐“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創新驅動帶、協調發展帶”的宏偉藍圖。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終身教授曾剛認為:“上海、武漢、重慶作為長江經濟帶三大核心城市,分別擔負著帶動區域發展的重擔,隻有龍頭、龍腰、龍尾都挺起,長江經濟帶這條巨龍才能騰飛。”

在全國發展大局中,武漢角色吃重。面向未來,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是宏大的時代命題,武漢必須知重負重,回答時代考題,踐行時代使命。

扛起“使命之重”

跳出武漢看武漢,如果說之於全國大局,從“九省通衢”到“九州通衢”寫下了武漢之“重”的新格局,那麼之於時代“創新”則賦予了武漢新的歷史重任。

武漢是全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完成從資源驅動到創新驅動的“蝶變”,是這座傳統工業強市必答的時代命題。

雖是寒冬,著名的“武”字頭企業——武重集團卻熱火朝天。最近,2023年度“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名單公布,武重集團與湖北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共同完成的對大型復雜薄壁回轉構件加工裝備的技術突破,獲評2023年度“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武重人靠自力更生、自主研發、自主創新,形成核心競爭力。10年過去,這家老字號企業可謂浴火涅槃,從10年前的虧損轉為年均增長12.6%,規模和效益連續7年保持雙增長。

武重集團功能部件設計所所長楊應虎介紹:“我們的機床核心功能部件數控A軸銑頭,以往隻能依賴進口,還買不到最先進的產品,現在自主研發的新一代產品核心性能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而且成本降低了一半以上,制作周期縮短30%以上,實現了全流程自主可控。”

如今,武重集團累計獲得專利306項,一批批首台首套關鍵國產設備下線,生產的機床出口到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從一爐鋼到一束光,武漢在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域“獨樹一幟”,如何在更多領域實現領跑,在科技自立自強中作出應有的貢獻?

2023年11月,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航空發動機三維五軸激光加工特種智能裝備交付使用。這是繼新能源汽車、機械制造等領域后,國產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首次在航空發動機領域得到應用。這種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是加工異形曲面零部件的利器,代表目前全球激光數控機床最高的技術水平。

華工科技黨委書記、董事長馬新強說:“我們這麼大的國家,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這句話對我觸動很大。”

就在那一年,華工科技聯合上游企業共同攻關,誕生了首台國產萬瓦光纖激光器。

“從前可被動了,這種設備隻能從國外購買,不僅售價高,且購買數量、發貨時間都由賣方決定。”華工科技總裁助理李慧告訴筆者,如今國產產品的售價僅為進口貨的十分之一。

“我們感受非常深,‘三維五軸’就是典型例子。”李慧說。2018年,華工科技推出第一套擁有國產化切割頭的三維五軸設備,獲當年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然而,三維五軸設備的另外兩個核心技術——數控系統和激光器依然受困。

這幾年,華工科技、銳科激光、華中數控三大鏈主“結盟”,在一條產線上,展開了多企業、多領域、多學科交叉的協同創新,就是要啃下這塊“硬骨頭”。如今,三維五軸設備的核心技術已全部實現國產化。

2023年,22位院士、專家受聘華工科技中央研究院,華中科技大學、湖北九峰山實驗室等多家高校、創新機構簽約成為研究院合作單位。實體化運營不到半年的華工科技中央研究院,已有14個科研項目立項,均面向未來前沿性研究。

從資源驅動到創新驅動,“創新”成為引領新時代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式現代化,關鍵是科技現代化。作為著名的科教大市,武漢擁有在漢科研院所百余家,高校92所,這樣富集的科教人才資源,是國家長期投入和資源布局,時代也賦予武漢新的創新使命。

高位謀篇,系統布局。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要加快把武漢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武漢,將進一步扛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創新發展的重大責任。

擔起“戰略之重”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

2024年第一個工作日,備受期待的合武高鐵正式開建,這是沿江高鐵通道“承東啟西”的關鍵段落。沿江高鐵貫穿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中國城市群五極中的三個,戰略意義十分重大。合武高鐵沿線的武漢天河站將是“華中地區第一個空鐵樞紐”,也是武漢新一個第四代站城融合的鐵路綜合交通樞紐。當各種資源要素在這裡聚集、流通,產生化合作用,臨空經濟、樞紐經濟等將成為新的經濟熱點,從區位到樞紐的“武漢努力”必將有新的實踐樣本。

在中國經濟版圖上,武漢承東啟西、溝通南北。沿著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分別向前,將會在“武漢”這一節點交會﹔而如果把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看作兩條飄帶,武漢,也正好是陸海節點。武漢是全國屈指可數的能夠銜接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的戰略紐扣,也是內陸地區少有的集鐵、水、公、空等國家級運輸通道、樞紐於一體的綜合運輸超級城市,如此獨特的地理方位,意味著在新發展格局中,武漢必須擔起更重的擔子。

打通雙循環堵點,流通體系的現代化是重要一環。

一個多月前,武陽高速全線貫通,湖北、湖南、江西中部三省省會城市3小時高速交通圈正式形成。隨著公鐵等路網的快速推進,如今,以武漢為中心的“兩縱兩橫兩連”十二個方向的“超米字形”客運鐵路網絡,正在不斷拉近武漢與其他城市的距離,武漢加速從“高鐵之心”邁向“祖國立交橋”。

武漢是傳統的內陸城市,但現在,武漢成為新的出海口。

2023年12月,行程超過1萬公裡的“武漢—上海—聖彼得堡”聯運首發,標志著武漢又添一個新的鐵海聯運通道。隨著越來越多的公鐵水“聯手”,江海陸“聯運”,“通全球”成為武漢的常態。2023年底,陽邏港—洋山港“聯動接卸”模式成功落地,海關對兩港視同一港整體監管,洋山港接卸功能前移近千公裡至陽邏港——武漢成為名副其實的開放前沿。

到2023年底,亞洲最大的貨運機場——花湖機場,進出境航班突破千架次,出港貨物中九成為出口。花湖與天河聯動的航空客貨運雙樞紐格局在全球城市群中獨一無二,內陸開放“出海口”的秉賦不言而喻。

自1957年我國第一條南北大動脈京廣鐵路在武漢貫通至今,武漢已從中國南北連接點,成為空中暢達五洲、水運直達東盟、陸地連接亞歐的重要節點。從通九州到通全球,九州通衢之“通”,內涵與外延都有了巨大的拓展。

在更深層次上,“循環”不只是交通的暢達,而是從生產要素、技術賦能到分配消費,以及產業鏈供應鏈等環節的暢通無礙,是加快推進以創新為動力、協調為標尺、綠色為底色、開放為抓手和共享為宗旨的高質量發展。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夯實新發展格局的產業基礎。

武漢是全國三大智能密集區之一,借“智”創新,不斷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能提升供應鏈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2024年,武漢理工氫電科技公司最新款“膜電極產品”將正式推向市場,將氫燃料電池壽命提高1倍左右。作為氫燃料電池的核心部件,膜電極對於氫能綠色發展有著關鍵作用,這家武漢企業也因之躋身於全球膜電極供應商前列。

打破國外廠商對2K柔性屏的獨享!國內400G硅基光收發芯片產品實現從0到1的突破!全球首創的“稻米造血”將在武漢實現商業化量產……隨著越來越多“第一”的出現,科技創新越來越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2024年1月2日,工信部2023年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擬認定名單公示,4家武漢企業入選擬認定公示名單,這是歷年來武漢市入圍企業最多的一次,至此,武漢市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數量將增至27家,在副省級城市中持續名列第一。

如今在武漢,一分鐘可以下線3輛新車、百部手機、34台空調……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向成“群”崛起邁進,若干特色產業集群不斷厚實發展后勁,武漢光通信設備及光電子器件制造、汽車零部件、網絡安全等三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創新充滿活力,經濟發展才會活力奔騰。

雖是深冬,武漢之東的武漢新城中心片區光谷科學島內,眼下一片火熱。武漢新城正在一步步從規劃圖變為施工圖、走向實景圖。武漢新城打破了傳統的行政區劃,將武鄂黃黃連成一片,瞄准世界級科技創新策源高地、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全國科創金融中心、國際交往中心、中國式現代化宜居濕地城市樣板,以重大創新策源,帶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作貢獻。

身為科教大市、經濟大市,未來的武漢必進一步實現發展能級的躍升,體現大城大擔當,為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中多作貢獻。

大抓“落實為重”

2023年底,一名國外留學生在漢打車時,發現居然是輛空無一人的自動駕駛汽車,驚奇之余錄下視頻傳上網絡,引起海外百萬網友的圍觀、感嘆。事實上,自2022年9月,武漢和重慶兩地率先開啟車內全無人的自動駕駛商業化示范運營服務以來,以“蘿卜快跑”為代表的自動駕駛商業運營,在武漢已跑出了34萬單,武漢已成為全球最大無人駕駛運營服務區。

“新質生產力不斷重塑傳統汽車產業,自動駕駛技術便是產物。”“蘿卜快跑”武漢城市負責人楊文俊如此解釋。

新質生產力代表一種生產力的躍遷,依靠創新驅動發展是關鍵。把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把科創資源稟賦轉化為大城發展的內核驅動,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武漢一直在努力破題。

2022年,武漢獲批建設全國第五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中心,2023年新春第一會,武漢便直奔主題,以“全市科技創新大會暨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進會”為題,明確宣示將“舉全市之力”來推進。

圍繞以創新為內核的高質量發展,從2023年到2024年,“闖關”成為武漢高頻詞。

闖什麼關?

闖“動能轉換”的關。新質生產力對產業的驅動力,正以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的三化形式,在武漢這座科創大城涌動。比如,武漢將人工智能產業納入“965”產業體系中的六大新興產業之一,到2025年,全市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力爭達1000億元,以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支撐武漢建設數字經濟一線城市。同時著力發展氫能這一綠色新興產業,形成從氫氣的制取、儲運到加注、應用的全產業鏈。加快發展光化學產業,加速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光化學技術創新與應用平台。

闖“產業升級轉型”的關。比如,以企業智能化改造為突破口,構建“數字化產線—智能示范—標杆工廠—領航企業”的未來工廠體系。2023年底,武漢發布了《武漢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實施方案》,系統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武漢是一座老工業城市,傳統產業一度令人驕傲,但要素驅動、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這是武漢必須要闖過的關鍵階段、重大關口。

2023年12月28日,市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明確提出,加快把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把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鏈接優勢、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

三個轉化,每一個都是明確的路線圖,每一個都是必須闖過的發展關口,每一個都是迫在眉睫、需搶抓落實的硬任務。

速度!在武漢成為國家批准建設的第五個科技創新中心當月,作為創新排頭兵的武漢創新發展研究院就正式啟動,面向全球“遴選院長”,一時令人矚目。截至目前,武創院共組建挂牌成立專業研究所13家、企業聯合創新中心19家,集聚大批創新創業人才。

突破!2022年11月,武漢超算中心正式投運,這是全國首個集人工智能和超算於一體的多樣化雲服務化算力集群。一年后,深部岩土工程擾動模擬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一批大科學裝置又陸續開工。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創新平台155個、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34家、市級以上產學研合作載體500多個。

集聚!鏈接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讓要素進一步向武漢集聚,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2023年7月,繼獲批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城市后,武漢會同鄂州依托天河機場、花湖機場又申報“武漢—鄂州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借2023年全球數字貿易大會在漢舉行的契機,武漢進一步加強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力度,積極推進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再現新時代“貨到漢口活”盛景。

補齊!中小企業發展不足,武漢直面弱項,著力補齊短板,連續出台“加快培育中小企業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實施方案”和“加快獨角獸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等,大力營造良好環境,為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提供陽光雨露。

探索!2023年12月18日,武漢首批2個項目共計7609噸碳普惠減排量在武漢碳普惠登記平台登記,並挂牌交易,綠色發展產業邁出新步伐。“武漢雲”成為全國首個以城市命名的“一朵雲”,以迅猛發展的數字應用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在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綜合評估中,武漢排名全國第二。“用發展的眼光治理城市”,武漢不斷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子。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萬馬奔騰,更呼喚一馬當先。以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統領各項工作,武漢積極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徑,看准了就抓緊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

登高望遠,落實為重。要不折不扣抓落實,要雷厲風行抓落實,要求真務實抓落實,要敢作善為抓落實,在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中當先鋒、打頭陣,擔當主力軍,武漢要堅定落到實處,不斷提升“所能”。

武漢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奮力打造新時代英雄城市。

“知重負重”,是英雄的重要特質。

偉大事業都是干出來的。2024年已拉開帷幕,要將路線圖變為實景圖,需從頭抓緊,干在實處。

真正的英雄,必定牢記囑托,擔當使命﹔真正的英雄,必定舍我其誰,勇當先鋒﹔真正的英雄,必定闖關奪隘,敢於勝利,扛起歷史和時代賦予的重任。(魯珊 蔡欣星 欒嘉雯)

(責編:周倩文、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67號《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條例》已經2023年10月20日國務院第17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總理 李 強 2023年12月4日 第一章 總 則第一條 為了規范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保証醫療質量,保障人體健康,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定本條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