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湖北鄖西:“非遺”活“年味”濃

2024年02月13日10:57 |
小字號

“織女、織女,請幫我介紹一下鄖西的文化。”“歡迎大家來到中國七夕文化之鄉鄖西縣過新年,‘鄖西七夕’是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2月8日,在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區牛郎織女虛擬數字人互動體驗館,張雨欣小朋友和全息艙裡的織女互動起來,她對這個能唱歌跳舞講故事的虛擬數字人非常感興趣,“倆人”開心地“聊了”很久。

鄖西縣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區牛郎織女虛擬數字人互動體驗館吸引眾多游客參與互動體驗。 徐光意攝

鄖西縣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區牛郎織女虛擬數字人互動體驗館吸引眾多游客參與互動體驗。 徐光意攝

“每天接待游客量都在200人次以上,為了讓更多游客都能進館體驗,我們已經延長了服務時間,依舊有很多游客在預約排隊。”現場負責人張念介紹,春節期間,牛郎織女虛擬數字人線下體驗館吸引鄂陝兩地的群眾紛紛前來感受“鄖西七夕”文化,人們與牛郎、織女虛擬數字人互動問答,了解“七夕文化”內容,並互送新春祝福。體驗館還可以通過VR沉浸式體驗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觀看“七夕文化”中的民俗、美食、美景,讓非遺“活”起來“潮”起來。

非遺添年味,民俗迎新年。2月10日,老北街三弦館裡張燈結彩,一場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鄖西三弦《織女回鄉》表演正在上演。“天上的銀河是星星,地上的天河是愛河,天河就在俺鄖西,鄖西演繹了牛郎織女的傳說……”台上彈唱不停,圍觀群眾看得津津有味,喝彩聲、鼓掌聲此起彼伏,現場氣氛一浪高過一浪。

“很久沒有聽到這麼精彩的表演了,瞬間讓我回到小時候過年看戲的場景。”演唱結束,陝西游客陳艷茹意猶未盡,作為一名戲曲迷的陳艷茹為了多聽幾場,便在鄖西多留了幾天。

鄖西三弦是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經過近200年的融合與發展,形成了以鄖西地方小曲為主、交融陝西民間清曲、河南大調曲子特點,是一項極具地方魅力的民間彈唱藝術,《織女回鄉》《丹水橘鄉》《天河兩岸閃銀輝》《紅軍買饃記》等曲目成為群眾傳唱的經典。

除了鄖西三弦,陳艷茹對“乞巧花饃”也非常感興趣,位於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區的乞巧花饃店鋪讓她流連忘返。

春節期間選購非遺美食“乞巧花饃”的群眾絡繹不絕。 徐光意攝

春節期間選購非遺美食“乞巧花饃”的群眾絡繹不絕。 徐光意攝

“真想不到,饃饃還能做出花來,不僅看著喜慶,還美味健康。”陳艷茹說,她已預訂了“龍年吉祥”禮盒,准備帶回家在團年飯上和家人共同享用。

“乞巧花饃作為七夕‘巧食’,流傳了數百年之久,是‘鄖西七夕’民俗傳承中重要內容,2022年乞巧花饃被評為縣級非遺項目,已注冊了‘乞巧花饃’品牌。”乞巧花饃項目第四代傳承人盧芸介紹,每天來店裡的游客絡繹不絕,趕在節前定制各種不同形狀和口味的花饃,為新春佳節增添一份喜慶的年味。

近年來,鄖西縣登錄入檔的非遺資源有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技藝、戲曲、民俗等十大類1000余項,其中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1項、省級4項、市級17項、縣級128項。

民俗文化活動讓“活”起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年味兒中“火”起來。 徐軍攝

民俗文化活動讓“活”起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年味兒中“火”起來。 徐軍攝

據了解,春節期間,鄖西縣將在老北街、上津古鎮、湖北口回族鄉等地推出10項20余場次非遺民俗文化活動,常態化開展織女繡、鄖西三弦、舞龍舞獅、乞巧花饃等非遺傳承表演活動,還將組織傳統服裝秀、變臉、雜耍、“漢服科目三”快閃等文化傳承巡游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促進文化旅游消費,讓人們在領略“非遺”獨特魅力的同時,感受濃濃的“年味”。(鄒景根、徐光意)

(責編:郭婷婷、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