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以聯結思維打造思政課新質生產力

陳世鋒
2024年03月14日10:21 |
小字號

新質生產力作為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在實踐中的創新發展,不僅要賦能經濟建設,而且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強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發展過程中,也要賦能思政課的改革創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因為科技作為滲透性因素可應用於生產中的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勞動者等因素,人文社科上層建筑同樣與生產力各要素密切相關,並且教育教學等腦力勞動的過程本身也是一處生產,也需要生產力的提升,新質生產力的啟示同樣適用,具體就思政課建設而言,應以聯結思維打造思政課的新質生產力。

在萬物互聯的時代,思政課教學的系統建設,不能僅著眼於實體課堂上如何進行知識講授,而應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為核心、為統領,進一步輻射出去,以開門辦思政的理念,充分聯結調動各種社會資源融入思政課建設。聯系的觀點是辯証法的一個總特征,人是社會性動物,人總是在各種社會聯結中進行實踐活動,而教育的本質正在於塑造一種優質的聯結。受教者在優質聯結路徑中反復行走形成“神經回路”或路徑習慣,從而使靜態的一次性完成式的知識學習,變成了動態知識、認知矩陣的塑造,正如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從符號主義到聯結主義的轉變,而大思政的“大課堂、大資源、大師資”之大,也正在於對思政課聯結范圍的擴展。以聯結思維開門辦思政將促成新要素、新模式、新動能對思政課的加入,新的教育理念必將培育形成思政教育的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賦能,首先是思政教育中教育要素的擴展,以要素擴展帶動創新、豐富思政教學的產業鏈供應鏈,形象說來就是要“修橋鋪路”,建設一座教師與學生、線上與線下、校內與校外、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等多維開放聯結的思政育人立交橋。比如教育的師資從單純的思政課教師到社會人士加入的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以及課程思政中專業教師的加入,都將使師資隊伍更為多元,這些不同學科、經歷背景的教師聚集於思政教育場域中發生交叉反應,一定會在備課、授課、實踐等環節重新組合創新出更多的新教法,必將豐富教學案例、對接時代問題、深化教學內容、提供更多專業化細節化的素材,在避免淺表化和形式化上取得更好成效。除師資力量要素之外,又比如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的實踐教學、教學內容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四史等新選修課的設置、善用新媒體新技術特別是人工智能新發展的對教育的賦能及大數據的應用等,都豐富擴展了思政教育的要素。

新質生產力的賦能還要關注教學模式的創新,在以聯結思維建思政育人立交橋的理念下,新模式形象說來就是通過“往復交通”使學生習慣性養成優質的認知路徑、搭建可終身受益的認知矩陣。以思政課實踐教學為例,不少學校僅滿足於“參觀打卡”難以突破找到更好、更深入的實踐方法,這裡可借用橋梁學知識用“需求、錨點、結構”三要素來構建實踐育人之橋。建橋先要找雙向需求點,無需求建的橋通行使用率一定很低,可對比看各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參觀者自願停留的時長,時間長的往往表明需求大,是有建橋可能性的潛在選址點。比如,橋梁作為主題可鏈接傳統橋梁文化、大國基建、援建等,這些鏈接可提供長期深入的實踐主題,即可類比為錨點橋基。在其基礎上可通過“橋與詩詞、故鄉的橋、留學生橋梁印象、建橋人、大國設計”等主題形成系統結構,讓學生、教師在這“一座橋”上用多年時間反復行走、持續做,做深做透,從而超越一次參觀被動聽一下講解就結束的淺表化實踐。其它如基層黨建、中國傳統書院、古鎮與陶瓷等都是非常好的有需求性的選題。

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思政課知識學習背后更重要的是培根鑄魂、立德樹人,所以思政課教師要從課堂知識傳授擴展到以系統思維“條修葉貫”來長期陪伴學生心性品行的成長,要在課堂外還要花更多時間真正進入學生生活世界,答疑解惑。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學評價要勇於深度改革系統優化,並一定作為思政課教師績效考核、職務(職稱)晉升、評獎評優的首要依據、處理好思政課教師教學與科研的協調問題,這樣才能更好激發教育主體的積極性,從而為思政育人賦以新動能。

新要素對課程的豐富、教學新模式的注入、師資力量的新動能,正是新質生產力對勞動對象,勞動手段、勞動者內涵的推動發展,大思政之大不僅是體量的簡單擴展而應在聯結中有“組合爆炸”式反應從而有質的突破,比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等新課程對思政課教學內容適應新時代的擴展、實踐調研真實落地對教學方式的發展、思政類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建設及對原教學業態的影響、思政教師新媒體新技術技能素養的提升、 “一帶一路”倡議對新建設者世界胸懷視野更迫切的培養要求等等。思政課將會在不太長的時間內產生更多的供給側新產品、新學習語境、教學業態,從而推動更深層的改革創新以適應時代要求,這是整個社會大系統新質生產力發展對思政教育子系統協同作用的必然結果。

(作者系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責編:肖璐欣、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保護群眾合法權益 維護社會穩定和諧
  “我們這點小事,勞煩你們多次。就沖著你們的付出,我們也不再爭執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