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高德紅外建成全產業鏈研發生產體系

攀“高”向“新” 培育發展新動能(走企業,看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禹偉良 范昊天
2024年04月01日08: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機械臂揮舞,一批批晶圓產品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入機器,經過鍍膜、光刻、刻蝕、清洗等多個精密流程,一片片紅外探測器陸續下線。

  走進湖北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高德紅外”),3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紅外探測器生產線正開足馬力趕制訂單任務。

  “這個探測器隻有指甲蓋大小,俗稱紅外芯片,集成了傳感器、集成電路等,能把肉眼不可見的紅外線轉化為光電信號,是紅外熱成像技術的關鍵部件。”公司董事長黃立介紹,去年公司實現了制冷型1K高分辨率探測器、1K非制冷幀積分探測器等新產品的科研鑒定和批量生產,芯片產品全年出貨量同比增長超過40%,銷售收入創歷史新高,目前訂單已經排至今年7月。

  從零起步,堅持自主創新,從底層紅外關鍵器件到綜合光電系統,建成較為領先的全產業鏈研發生產體系。如今,高德紅外正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續寫攀“高”向“新”、追光而行的新故事。

  堅持自主創新,勇攀紅外科技高峰

  高德紅外旗下的武漢高芯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內,科研人員在單晶爐旁設置調試參數、持續觀測儀表數據……原材料在高溫高壓的爐內經過一個月左右時間的“生長”,紅外探測器所需的紅外晶體才能制備出來。

  “公司擁有氧化釩非制冷紅外探測器、碲鎘汞制冷紅外探測器、二類超晶格制冷紅外探測器等3條批量生產線,可自主完成從原材料提純、生長,到芯片的流片、制造、封裝與測試的全套工藝,紅外芯片年產能近千萬片。”武漢高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文洪介紹。

  自1999年成立至2010年上市之初,高德紅外主營業務為紅外熱像儀整機產品,當時約佔其成本70%的紅外探測器需從國外進口。“依賴進口,不僅用不上性能最佳的紅外器件,而且價格高、交貨周期長、售后保障不穩定。”周文洪說。

  多年來,高德紅外堅持不懈推進自主創新,努力實現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

  2014年,非制冷紅外探測器量產﹔2015年,制冷紅外探測器量產﹔2017年,高性能制冷型單色百萬像素紅外探測器芯片研發成功﹔2021年,百萬像素級雙色雙波段紅外探測器面世並批量生產﹔今年1月,公司“高性能紅外探測芯片制造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科技成果項目通過了院士專家組評審……

  “為保持關鍵技術領先,我們每年拿出營業收入的20%左右用於研發,目前研發人員佔員工總數近一半。”黃立介紹。

  眼下,公司正沿著更大陣列規模、更小像元尺寸、更高靈敏度、更短熱響應時間等方向持續攻關,全力開展400萬像素制冷型探測器、百萬像素非制冷幀積分探測器的研制,計劃在今年發布系列高性能中波探測器及機芯、系列非制冷車規機芯和模組等全新產品。

  拓展應用場景,提升市場競爭優勢

  高德紅外旗下的武漢軒轅智駕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條全新的車載紅外產品生產線引人注目。AA調焦、鏡頭組件測試等高精度生產設備通過軌道連接,如同一列火車,在機械臂輔助下,產品貼裝、鎖付、光學調焦、檢測等全套工序都實現了自動化。

  “我們對標國際先進制造技術,自研算法,自主搭建了車載紅外產品AA生產線及車載紅外全自動綜合測試系統,可實現多項功能自動化檢測,大幅提升產品整體性能和生產效率,年產能從15萬台提高到百萬台。”軒轅智駕工程部經理王立良介紹,該生產線去年12月投入使用,預計今年5月可實現量產。

  高德紅外正全面實施紅外“芯”平台戰略,以自研國產化紅外探測器芯片為基礎,為廣大用戶提供一系列基於紅外探測器的開發、機芯硬件平台及軟件算法解決方案,賦能安防監控、工業監測、輔助駕駛、智能家居等多個領域。

  “我們自主研發的車載紅外熱成像產品,可有效解決雨天、黑夜、霧霾、強光眩光等特殊場景下的視覺感知,彌補其他傳感器短板,增強全時感知能力,為自動駕駛領域提供更加高效經濟的解決方案。”黃立介紹,產品已在東風猛士、廣汽埃安等多款車型上使用。

  武漢市青山區一家熱電廠的中控室內,工作人員輕點鼠標,廠內變壓器、高低壓斷路器等不同點位的實時紅外圖像清晰地呈現在電腦屏幕上,相應的溫度信息也同步顯示。

  “過去人工巡檢,熱電廠數百個點位一次巡檢下來需要幾天。”武漢高德智感科技有限公司平台研發經理崔昌浩介紹,高德智感基於人工智能、大模型算法等先進技術,為該廠定制化開發了新一代紅外在線智能監測系統,巡檢人員坐在中控室就可實時監控所有設備狀態。

  依托全產業鏈布局優勢,高德紅外正將紅外熱成像技術推廣至人工智能、物聯網、智慧城市等領域。如今,公司年產各類紅外產品150多萬台,銷往70多個國家和地區,民用熱成像市場佔有率位居國內第一、全球第二。

  開辟產業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

  一架無人機從位於武漢光谷關山公路檢查站的自動機庫起飛,按照提前設定好的航線執行日常巡飛任務。“我們的無人機能夠搭載1K超清紅外雲台相機、氣體探測器等載荷,具備毫米波雷達感知、多機中繼組網等前沿技術,就像有了‘千裡眼’,能夠精准開展火點及煙霧、河道漂浮物、違規建筑等數公裡外的地面場景識別及有害氣體檢測。”黃立介紹。

  隨著越來越多低空應用場景被打開,低空經濟成為各地打造新增長引擎的重要選擇。去年,武漢市出台《推進武漢市無人機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提出打造武漢經開區、東湖高新區兩大無人機產業集聚區。

  “我們積極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著力開辟新賽道,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近年來,黃立帶領團隊創辦普宙科技有限公司,聚焦低空經濟應用領域,持續打造專業無人機、無人機自動機庫、軟件和數據運營平台等系列產品。

  2022年11月起,普宙科技與光谷攜手建設東湖高新區低空共享無人機應用示范區,已為城管、水務、交管等部門建設了11套無人機自動機庫,規劃固定航線140余條,可用於城市交通管理、火災預警、環保巡查等34個場景。“二期項目建設正在推進,預計今年10月完成竣工驗收,屆時將有186架無人機用於城市治理。”普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虎說。

  今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打造腦機接口等創新標志性產品。3月8日,在全國兩會“代表通道”上,黃立介紹了團隊在腦機接口領域的創新成果,引發廣泛關注。

  “腦機接口技術可實現大腦與外部設備的交互,在醫療健康、教育、娛樂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黃立帶領團隊研制出國際領先的雙向植入式腦機接口系統,完成了數百例動物實驗。目前,正聚焦腦機接口微針及電極長期穩定性、安全性等共性問題開展攻關,未來有望為脊髓損傷、漸凍症、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系統疾病提供顛覆性的診療方案。

  “未來我們要研發出更多讓‘夢想成真’的前沿技術,用一項又一項科技創新和突破,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貢獻力量。”黃立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01日 01 版)

(責編:郭婷婷、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低空經濟“振翅高飛”
  從外賣配送、觀光旅游等消費場景到電力巡檢、農業植保等生產場景,近年來我國低空經濟加快融入各行各業,市場規模加速壯大,受到越來越多人關注。我國低空經濟發展現狀如何?各地各部門推出了哪些政策舉措?中國民航局日前舉行新聞發布會,就相關問題進行了解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