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海南省技術合同成交額超53億元,同比增長超46%
集聚創新資源 塑造產業優勢(經濟聚焦)
核心閱讀
依托優質科研資源和多元創新主體,合力攻堅科研難題﹔創新產業鏈合作機制,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加快科技人才領域制度集成創新,打造科技人才引育體系……近年來,海南省持續推進機制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正加快構建。
海南崖州,距離三亞市區50多公裡,過去是一個人煙稀少的小村落。
2018年,海南啟動建設自由貿易港,作為標志性項目之一的崖州灣科技城開始建設。在近期召開的中國種子大會上,由崖州灣科技城牽頭成立的智慧南繁CRO(種業合同研發外包服務模式)綜合服務平台正式啟動。該平台集科研、生產、銷售、交流和成果轉化等服務資源於一體,是在農業育種領域內的一次機制創新。目前,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已集聚各類CRO服務主體50余家。
崖州灣科技城促進優質科研資源和多元創新主體加速集聚,正是海南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縮影。依托自由貿易港的政策支持,海南從2021年起全面實施“科技翻身三年行動”計劃。今年年初,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向種圖強、向海圖強、向天圖強、向綠圖強、向數圖強”的思路,持續推進機制創新,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改革管理體制
合力攻堅難題
最近,崖州灣科技城三亞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岳震和同事們收到一個好消息——“經過多次試驗,標准樣品的基因測序指標已經滿足結項要求了!”岳震告訴記者,5年前,團隊與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合作后入駐崖州灣科技城,如今取得了第一個收獲。
圍繞種業、深海兩大主題,崖州灣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深海所就像巨大的“磁石”,為科技城吸引了2800多家涉種芯研發、1000多家涉深海生物的科研團隊與企業在此落戶。
“和過去相比,如今對於課題立項、團隊組成、經費使用等,我都有決定權。”今年春節假期,崖州灣實驗室玉米項目首席科學家、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嚴建兵把時間都花在了實驗基地裡。他負責的項目是“嘗試以玉米為載體提高蛋白質含量”這一基礎性難題。
“越是基礎性難題,越需要打破以往的地域、單位限制,組成攻堅團隊共同破題。”中國科學院院士、崖州灣實驗室副主任楊維才介紹,實驗室自建成后便實行了“首席科學家負責制”,重大課題所需經費、隊伍組建等都由首席科學家決策,通過改革科研管理體制,打通產學研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掃除了以往研究分散、各自為戰等障礙。”楊維才說。據統計,目前實驗室已有11個以種業為主攻方向的“首席科學家負責制”團隊。
此外,崖州灣科技城實施“揭榜挂帥”,相關企業出題、科研團隊接單、第三方驗核時,不隻看論文數量和理論數據,還以產業環境下的實際效果為重要參考。
重創新更重保護。崖州灣科技城建立專利、商標、版權、地理標志、植物新品種等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其中僅農業植物新品種這一項,去年就完成2800件受理審查,佔全國申請量的1/4。
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崖州灣科技城已搭建起4個國家級科創平台,涉種業經營主體收入總額突破67億元。
延伸產業鏈條
創新合作機制
從文昌市清瀾港向北遠眺,便能看到矗立在椰林與海洋間的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中心。當前,中心的一號發射工位已經竣工,二號發射工位正在建設中。“未來,沿著這條海岸線,我們還將建設更多航天發射工位。”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郭強說。
商業航天產業鏈的上游是火箭制造,中游是火箭發射,下游是衛星運營和數據應用。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中心的建設補齊了中游環節,如今下游環節的發展也已推開,一批航天企業入駐了海南文昌國際航天城。截至目前,在航天城注冊的企業已超2600家,其中航天類企業超過500家。
除了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海南還持續創新合作機制,推動海口市與博鰲樂城牽手,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打造海南自貿港首個“飛地經濟”合作示范園區,使項目孵化與落地生產間更緊密地銜接。海口是生物醫藥產業集中地,但缺少關鍵核心技術與品牌,博鰲樂城是自貿港政策賦能下的新藥、新品應用地,雙方合作形成了“研發+臨床+制造+應用”的生物醫藥全產業鏈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去年,海南就生物醫藥產業舉辦了11場招商活動,簽約34個項目,計劃總投資約66億元。
為強化產業集聚,《海南自由貿易港鼓勵類產業目錄(2024年本)》日前印發實施,集成了一批在海南適用范圍較廣、經營主體期盼程度較高的政策。新增的產業主要集中於當地發展急需的新能源、醫藥健康、航空航天、生態環保等領域。同時,為有效激發市場活力,海南錨定2025年營商環境總體達到國內一流水平的目標要求,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加快成果轉化
加強人才引育
2023年5月,海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白新鵬作為一項椰子油相關科研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以技術入股,成為一家企業的股東。“由於成果評估認証過程復雜、完成人權益保障不充分,在這份文件出台前,一項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進車間,過程很麻煩。”白新鵬說。
白新鵬說的“這份文件”,是去年印發的《海南省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作為試點單位之一的海南大學明確規定:“科技成果95%的所有權可以賦予成果完成人,完成人隻需到學校科學技術發展院報備后即可進行成果轉化。”
“2023年,我們的轉化合同額超過近10年的總和。”海南大學科學技術發展院副院長陳海明告訴記者。放眼整個海南,去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超53億元,同比增長超46%。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要以項目集聚人才、以機制吸引人才。3月18日,《海南自由貿易港全方位引進培養用好人才的若干政策措施》等3項重點人才政策發布,明確40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擔任省重點研發、自然科學基金、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應急科技攻關等項目負責人和骨干的比例不低於50%﹔對科技成果轉讓、許可他人實施或作價投資的,從淨收入中提取不低於80%的比例用於人員獎勵。
如今,海南省科技人才加速聚集,逐步形成研發優勢,並加快轉化成產業優勢。2018年以來,全省共引進人才逾60萬人,認定高層次人才5.2萬余人次。
“立足資源稟賦,完善政策供給,我們加快構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助力海南自貿港高質量發展。”海南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08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