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一帶一路”視域下高校“五育並舉”的實踐方法論

張宏榮
2024年04月12日14:36 |
小字號

“一帶一路”為推動區域教育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大契機。作為文化傳播和培養人才的高地,高校應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倡議,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踐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在“一帶一路”中的使命。堅持德育為先、提升智育質量、強化體育素養、營造美育氛圍、弘揚勞育精神,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全球競爭力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在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力爭當好共建“一帶一路”的先行者。

一是堅持德育為先,建設開放之路。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是世界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自黨的十八大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來,從理論內涵到實踐品格,再到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凝聚著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並隨著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進一步彰顯。五育並舉,德育為先,高校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應引導學生“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堅持自立自強,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宏偉的夢想中,把人生信念融入黨和人民前進的道路中,把我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學生在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進程中,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將青春“小我”融入到情感共同體、價值共同體、精神共同體的“大我”建設之中,譜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青春篇章,做建設開放之路的堅強基石。

二是提升智育質量,拓寬創新之路。創新是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創新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引領並支撐“一帶一路”建設。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事業穩步前行,從“科技立國”到“科技興國”再到“科技強國”的跨越,科技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約科技發展的關鍵因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面對關鍵核心技術的“卡脖子”問題,科技人才隻能靠自主培養。大學生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源,提升智育質量,培養高科技人才,是國家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高校應以“一帶一路”為抓手,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和重大科研任務,加大智育投入,提升智育質量,不斷探索本碩博銜接培養機制、國際交流合作機制、長周期評價機制等,通過開展國際合作研究、組織雙邊學術交流、建立聯合培養項目等,以學術交流推動“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青年學子互學互鑒,培養學生做拓寬創新之路的有生力量。

三是強化體育素養,鋪就和平之路。和平是中國人民的永恆期望,也是中國發展的鮮明特征。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各種新舊問題與復雜矛盾相互交織、疊加碰撞。作為超越國界的通用語言,體育是跨越種族與國度,跨越對立與紛爭,讓全人類團結的橋梁。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積極推動“一帶一路”體育交流,向世界闡釋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廣大青年學子在北京冬奧會、杭州亞運會、南京青奧會、成都大運會等國際重要賽事中追逐夢想、賡續友誼,為國際青年體育事業發展貢獻中國力量。高校應強化大學體育素養,鞏固中國競技體育取得的巨大成就,服務體育強國建設﹔依托“一帶一路”青年體育交流周、中俄青少年運動會等形式多樣的國際體育交流活動,建立體育友好關系、深化雙邊體育交往、強化體育育人功能,引導學生在體育運動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持續擴大體育“朋友圈”,不斷發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發展、安全、文明領域的中國敘事與中國聲音,做鋪就和平之路的青春使者。

四是營造美育氛圍,涵養文明之路。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華文明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發展的結果,為“一帶一路”的創立和發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文化浸潤。共建“一帶一路”是立足千年中華文明和當代實踐的結合,強調“立己達人”,以互利共贏的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充分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高校要積極營造美育氛圍,主動將具有深厚文化屬性和獨特藝術魅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美育深度融合,不斷提高學生審美意識和能力,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高校應積極發揮文化傳承職能,結合美育教育,全面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滲透到立德樹人全過程。通過發揮特色優勢、著力打造品牌、繼承地域文化,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文化傳承創新、深化“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內涵、創新“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形式,引導學生做涵養文明之路的源頭活水。

五是弘揚勞育精神,筑牢繁榮之路。“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恆主題”“隻有不斷發展,才能實現人民對生活安康、社會安寧的夢想”。共建“一帶一路”緊緊抓住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在中亞五國先行先試、開花結果,為當地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 “勞動創造世界”,勞育在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以及塑造正確的價值觀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帶一路”關鍵節點上的“鑄劍為犁,屯墾戍邊”正是勞育的生動教材,“用胡楊精神育人,為興疆固邊服務”已成為勞育的典范。高校要不斷完善勞育培養機制、拓展勞育實施路徑、優化勞育生態環境,形成整體推進合力,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不斷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使命感和國家責任心,以“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扎根邊疆、甘於奉獻”的胡楊精神為指導,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將中國夢融入世界和平這個夢想,做筑牢繁榮之路的中流砥柱。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在行動。高校要勇扛歷史重擔,乘勢而上、順勢而為,五育並舉,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為將“一帶一路”建設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貢獻應有的力量。

(作者:張宏榮,塔裡木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本文系果蔬園藝作物種質創新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項目“‘五育並舉’視角下高校黨建引領實驗室育人效能提升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

(責編:王郭驥、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