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優化館校合作賦能“大思政課”的實踐進路

朱桂蓮 郭關玉
2024年04月16日11:59 |
小字號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宏偉目標。建設教育強國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和主渠道。革命紀念館是黨領導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艱苦奮斗的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其社會教育與學校思政課具有目標同向、內容互通、形式互補、主體互利等多維契合性。優化館校合作,形成館校共建共聚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是推動“大思政課”建設走深走實的重要抓手。

堅持協同共建,打造“學校+場館”思政大課堂

館校合作共建“大思政課”是以學校和革命紀念館及其各自的上級主管部門的協同聯動為基礎來推進的,這需要充分調動各方主體的積極性,將革命紀念館的社會空間轉化為學校思政課的拓展課堂,將革命紀念館中的豐富文化資源轉化為思政課教學的積極要素,形成協同共建的思政大課堂。

一要做好頂層設計。實踐証明,教師和館員個體無法協調各方資源形成“大思政課”的規模育人效應。提升館校合作共建“大思政課”的實效性,需要加強頂層設計。要制定資源共享協調機制,確保保証館、校雙方在政策、人才、資金、信息等多方面能源真正實現資源共享。要建立互利共贏的需求動力機制,進一步推動學校教師“減負”和革命紀念館“重展也要重教”改革,強化參與館校合作共建“大思政課”績效在職稱評定、考核中的權重,激發學校教師、革命紀念館館員等直接實施主體參與積極性。各地文旅、教育等主管部門應通過打造地方特色的研學路線和研學活動,引導所管轄范圍內的館校通過主題活動、小小講解員、紅色志願服務、旅游研學、行走的思政課等多種形式實現館校間的長效合作,促進“大思政課”育人常態化、可持續發展。

二要促進館校跨界融合。革命紀念館既要邀請學校“走進來”參觀學習,又要主動“走出去”,到學校宣講、布展,並大力開發線上展館和課程,真正做到館校合作全覆蓋。學校不僅要守好思政“小課堂”,而且要重視革命紀念館的重要育人價值,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利用革命紀念館的頻次。為提高合作效果,館校雙方不僅要找准合作點,而且要設計出適合各年齡段學生的、豐富多彩的課程和活動,真正做到各學段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銜接,使學生在知識學習、情感養成、實踐深化、品德塑造過程中,厚植家國情懷,堅定“四個自信”,強化使命擔當。

堅持協同共聚,構筑課程創新大平台

館校合作共建“大思政課”是以提升思政課育人實效性為目標,以聚合館校優質資源為基礎,圍繞課題研發、課程建設、教學設計而開展的常態化合作。這需要建設共建共享、系統集成、全面覆蓋的館校合作課程創新大平台。

一要構筑文化資源聚合平台。館、校雙方不僅要深度挖掘自身資源優勢和特色,促進學校教學內容與館藏資源要素的結構重組和有機融合,打造創新型“大思政課”精品特色項目,還應加強館方活動與學校各學段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銜接,促進革命紀念館教育資源課程化打造,組織雙方優質師資編寫教材,提供館校合作的“大思政課”活動持續開展的實踐指南,建設好教學案例庫。要用好“百校百館”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平台,組建區域館、校聯合體,聚合不同層級的館、校力量,發揮課程研發、項目申報、教育教學等集群優勢,強化“創新型”館、校主動作為和示范引領,促進相近課題的整合與縱深發展,打造教學難點問題庫、建設教學素材庫。完善聯學聯研聯講聯建機制,推動同課異構、集體備課、專家參與的常態化。建立館、校長效合作機制,促使學校將革命紀念館納入本校的常態化研學基地。

二要構筑數字在線平台。館、校雙方要用好虛擬仿真、大數據、區塊鏈等科學技術,開發虛擬仿真實驗、微視頻、MOOC等數字創新課程,推動場館文化資源的數字化開發、宣傳和數據庫建造與紅色場館主題活動的個性化、社會化有效銜接,實現紅色資源的數字課程與學校思政課程需求相匹配,促進館校雙方精准施教、精准管理、常態合作。建立完善的網絡虛擬場館教學平台,大力開發線上展館和在線示范課程庫,研發豐富多彩的虛擬沉浸式、互動體驗式的學習、參觀和探究的課程和項目,拓寬館校合作渠道。著力激發館員、教師和學生參與熱情,鼓勵社會個體或組織積極參與,共同創造微電影、動漫、音樂、短視頻等形象生動的優秀作品,並上傳到學生喜愛的網絡媒體平台,推動館校合作“大思政課”的推介與傳播。

堅持協同共育,構建館校合作大師資體系

思政課建設的關鍵在教師,推動館校合作共建高質量“大思政課”的關鍵在大師資。鑒於學校教師和革命紀念館館員因數量不足、認識不足和專業差異而產生的協同不足等問題,構建館校合作大師資體系必須堅持協同共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搭建隊伍研究平台,提升師資綜合水平。

一要堅持引育並舉,建設“校園+社會”融合育人共同體。一方面,革命紀念館應積極對接各級學校,為思政課教師提供培訓研習,引進學校師生參與思政一體化系列特色課程的打造、課程教材編寫、教學方式創新和志願講解服務等﹔另一方面,學校也要設置專項經費,組織教師到革命紀念場館參觀體驗、現場備課、座談交流,支持教師參與革命文物主題展覽和主題宣教活動、訪學研學等。同時,大師資建設還應引入健在的老紅軍或紅軍后代、地方領導和黨史工作者、本地專家、榜樣人物、紅色旅游從業者、村干部和群眾代表、從事紅色資源研究的校友等,充分發揮他們作為優質思政資源的價值引領作用。

二要完善館校聯動培育機制,建立師資共育平台。館、校之間應積極打造常態化的“雙師”交流,加大合作項目支持力度,建立一批覆蓋館、校的名師工作室和同課異構等平台,健全聯合備課、教學示范等常態化機制,推動學校教聯體、館際聯盟、館校聯盟之間的聯學聯研聯講聯建,在強聯弱、大聯小、城聯鄉的“對接幫扶”中整體提升館、校師資的專業融通。建立線上線下常態化培訓制度,打造跨學科融合培訓課程,支持館校師資跨界參與,聯合培育。比如,革命紀念館可選派館員委托學校定向培養,學校支持教師到革命紀念館挂職鍛煉、志願服務等。

(作者:朱桂蓮,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郭關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本文系中國地質大學馬工程項目《館校合作共建“大思政課”實踐創新機制研究》(項目編號:MX2313)階段性成果)】

(責編:肖璐欣、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政法先鋒顯身手 普法解憂暖民心
  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武漢政法先鋒隊各顯神通,打通普法“最后一公裡”,做為民服務的“貼心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