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個“追星族”,齊聚武漢衛星產業園
4月25日,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天南海北“追星族”齊聚,共謀大事——地上產業更好成鏈,天上星星更快成鏈。
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衛星產業園。
更多星鏈星座引來一群“追星族”
110家單位涉及高校院所、央企民企,鏈條從衛星“上天”超輕材料,一直延伸到衛星“下地”服務。他們都趕來參加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空間工程總體部的首屆供應商大會。
“主動謀劃新領域新任務,搶佔未來發展的制高點。空間工程總體部當初在漢成立,也是踐行這一初衷。”總體部董事長、黨委書記鄒廣寶介紹。
該部落地武漢7年來投資已超20億元,目前在漢建有總部基地、衛星生產制造中心,並研制我國首顆低軌寬帶通信技術驗証衛星,建設我國首條小衛星智能生產線,從單件小批量手工生產到高自動化生產,現又正在設計“楚天”超低軌通遙一體星座,其組網規模將達516顆。
鄒廣寶介紹,星座計劃帶動商業航天全產業鏈的發展。產業鏈上游,衛星研制涉及的原材料、單機產品,以及衛星發射所需的火箭,都會因為星座建設極大帶動需求﹔產業鏈中游,衛星批量化發射入軌組成星座后,將面臨的復雜程度遠超傳統單個衛星的測控要求,進而帶動衛星測運控廠家發展和衛星地面站建設。星座建成后的應用,離不開終端廠商研制和推廣更多類型的衛星接收終端﹔衛星星座產生的海量數據,將為處於產業鏈下游的衛星應用注入變革新動能。因此,產業鏈要同心造“星”。
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發展有限公司小衛星智能生產線。沈雷平攝
“小精輕”,造更“實惠”的衛星
據業界評估,衛星成本中,人工費用+制造費用佔比約50%上下。除此之外,為了保持衛星的可靠性,科研人員還要做大量的測試工作。一顆衛星從0到1的過程大概需要八個月的時間,這將導致持續增加成本。
航天“國家隊”和“小巨人”在武漢集結,思考如何打造協同敏捷的供應鏈體系,聯合產業鏈上中下游一起造又便宜又好的“星”。
哈爾濱工業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王國臣教授介紹,其課題組一直與航天科工合作,研制星用光纖陀螺慣性測量組件,這能幫助衛星順利入軌、目標跟蹤、姿態穩定等。
王國臣介紹,商業航天星座計劃對慣性測量組件體積、重量有嚴苛的要求,哈工大導航儀器團隊創新採用光學集成陀螺方案,滿足未來低成本、快速裝配批量化交付的需求,“該慣性測量組件體積小、精度高,而重量僅幾百克,在國內星用光纖陀螺慣性測量組件輕小型化方面居領先水平。隻有做到更輕質化,才能降低整星重量,減少后端的發射成本”。
上海京濟通信技術有限公司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星船基站通信一體化等技術全國領先。
趕到武漢參加這場“星友會”的企業總經理賀群介紹,與在漢的空間工程總體部共同在研的已有6、7個型號產品,通過集成化設計節約了星上資源、降低了數據使用成本,還滿足了衛星長期壽命需求。京濟通信研發的產品在軌服務239顆星箭,其中部分產品在軌壽命超過7.5年。
一箭多星,“快遞員”更“大力”
北京中科宇航企業市場企劃部總經理王芳介紹,作為航天科工的潛在“供應商”被邀請,企業帶來了更便宜的火箭“快遞”方式。堆疊平板衛星是目前國際上快速發展的衛星結構形式,非常輕巧,將多顆衛星像書本一樣摞在一起,充分利用火箭整流罩內的空間,可以降低火箭的運力損耗,從而實現一發火箭就能發射大量衛星的構想。
然而,堆疊平板衛星的星箭星間分離機構解鎖裝置技術成為現階段的瓶頸。以前,衛星上天,要系上“安全帶”、解開“安全帶”再“下車”,每顆衛星都有自己的“座位”和“安全帶”,每釋放一顆衛星,均需要消耗一副“安全帶”,如果是一箭多星,發射成本不低。
中科宇航依托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和空天飛行科技中心科研力量,已攻克這一難題,未來隻須一副“安全帶”就能實現規模發射。王芳介紹,這種分離解鎖裝置特別適合數百顆衛星的快速組網,“同時,我們還將借此次大會,與航天‘國家隊’一起探討:未來,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超低軌衛星能否形成一刻鐘內的業務響應能力”。(李佳 王柳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