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琚灣酸漿面:一個非遺小鎮的文化傳承

2024年04月28日14:23 |
小字號

伴隨氣溫的升高,位於鄂北丘陵崗地的棗陽,滿城飄香的不僅有桃花、玫瑰花,還有讓湖北棗陽人津津樂道的酸漿面。

棗陽琚灣酸漿面。

棗陽琚灣酸漿面。

入春之后,氣溫升至22度,每天下午4點一過,棗陽大街小巷就彌漫在一種異香之中。大小酸漿面館的師傅們趁著大火炒制臊子,蔥姜豬油的濃香在空氣中飄蕩,叫人沉醉。“搞碗酸漿面”就成了棗陽人一天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也是外地人來棗陽品嘗特色美食的不二選擇。

酸漿面成為棗陽特有的風味小吃。

酸漿面成為棗陽特有的風味小吃。

說起棗陽琚灣酸漿面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清嘉慶年間。相傳清朝嘉慶年間,黃陂彭氏遷居琚灣,遂將祖傳酸漿面帶進棗陽。彭家經常將夏秋收獲的青菜放在缸內發酵變酸,留作冬天食用。一日,佐以面食的素菜用光了,彭家便將酸菜水當做面食的佐湯做成酸乎乎、香噴噴的酸漿面。沒想到,這一盆面條端出去,立即被客人搶食一空,南來北往的客人食后贊不絕口,酸漿面由此成了棗陽特有的風味小吃。

酸漿面好吃,在於制作技藝極其精致復雜。面要好,選上等的小麥精粉軋成有筋道的細面條備用。制作酸漿是關鍵,不然再好的面條,酸漿不好,口感也欠佳,因而捂酸漿這道工序尤其重要。將新鮮的土芹菜清水洗淨,過沸水,焯至三成熟后撈起放入缸中。再燒一鍋開水,沸騰時放入香料,攪入少許面漿,漿水煮沸后倒入芹菜缸中密閉發酵。夏天一周,缸中漿水變成酸度適中的酸漿。酸漿水取用后,需注入等量新鮮面湯,如此循環。其間還需放多味中草藥,到底哪幾味,各家都有自己專屬的秘方。

制作面臊子。將豬腸油切碎入鍋煉炒,油渣分離后放入切碎的蔥白,繼續大火翻炒至蔥白微黃,再放入姜末、醬豆翻炒,加適量八角粉、花椒粉、胡椒粉等繼續翻炒40分鐘。在臊子呈現金黃色后,加開水煮沸3分鐘,再加雞精起鍋,盛裝備用。

調制酸漿面。取出酸漿水燒開備用。將切碎的酸菜置於碗底,取適量濕鹼面放入沸水中煮熟后撈起,放在酸菜上,再倒入適量酸漿水、淋上臊子,即成酸漿面。可根據食客口味喜好,加入辣椒面等佐料。

親朋好友,家人小聚吃碗酸漿面,席間鹵菜就成了主打。經過特殊工藝加工制作的鹵菜,色香味俱佳。包括鹵牛肉、鹵牛肚、鹵豬耳、鹵豬腳、鹵鴨脖、鹵雞子、鹵鵝掌、鹵雞蛋、鹵豆皮、鹵豆筋等,達數十種。特別是牛筋燙豆芽更是酸漿面的靈魂。一大桌涵蓋煎、鹵、蒸、炸、炒、拌等各種烹飪技藝的菜品,有品相,有吃頭,有嚼頭,滿足了天南海北人不同的口味。

作為棗陽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酸漿面,請客吃碗酸漿面,奉上的不僅是真摯、熱情,還飽含著棗陽這座千年古城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棗陽是漢光武帝劉秀故裡,6000多年古人類雕龍碑遺址文化燦爛。因地處淮河、長江文化交匯處,當時的棗陽,有沙河、滾河的地利之優,成為不少望族遷居落戶的首選。厚重的歷史,成就了一碗面噴香幾個世紀的文化傳奇。

兩百多年來,棗陽酸漿面在傳承發展過程中,大量兼收並蓄各個時代的飲食文化。琚灣鎮一方面加大對酸漿面傳承人和傳承技藝的保護,一方面對其進行全面調查、收集、整理,將口述的資料和實際操作的《酸漿面傳統技藝》書面化,並進行錄像、申報、出書等方式保存記錄。

作為傳承兩百年的傳統飲食文化,棗陽琚灣酸漿面制作技藝一直在被傳承保護。

2006年,“棗陽琚灣酸漿面制作技藝”被列為首批棗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3年,“棗陽酸漿面制作技藝”先后被列為襄陽市級和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1年,彭光蓮被公布為“棗陽酸漿面制作技藝”棗陽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021年,琚興波被公布為“棗陽酸漿面制作技藝”襄陽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022年,琚灣鎮被評為湖北省第一批非遺特色村鎮、街區﹔2023年“棗陽酸漿面制作技藝”非遺傳習所被評為第二批襄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范基地。

4月27日,琚灣鎮舉辦酸漿面美食競技大賽,6家當地有名氣有特色的餐飲業主現場比拼,展示制作技藝。

棗陽市副市長、琚灣鎮黨委書記聶榮毅介紹,經過創新改良,琚灣酸漿面既有地域風格,又有時代特色,既有傳統底蘊,又有現代氣息,被譽為“面中絕味,天下至美”。每年三月伊始,琚灣鎮各大酸漿面館都是座無虛席,每天人流量達萬人以上。為了延長酸漿面產業鏈,讓更多人了解這一特色非遺文化,琚灣成功研發出了開袋即食型酸漿面,為酸漿面走向全國人民餐桌打下基礎,讓更多人能品嘗到棗陽美食,感受到非遺魅力。(文/李曉軍、畢學謙、耿宇寧 圖/楊東)

(責編:周雯、張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武王墩墓史學價值的初步認識
  4月16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武王墩一號墓發掘階段性成果發布會在安徽省淮南市召開,這個令學術界充滿期待的考古項目首次揭開神秘面紗。武王墩大墓無疑是一項重大考古發現,成果發布后,引起了社會高度關注,成為網絡熱點話題。…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