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本報記者 劉詩瑤 李思堯
2024年05月01日08: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春日大漠,喜迎英雄。

  4月30日,三名航天員湯洪波、唐勝杰、江新林乘坐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安全著陸於東風著陸場,現場醫監醫保人員確認三名航天員身體狀態良好,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為了提高搜救的可靠性、安全性,東風著陸場不斷推進新技術、新裝備應用

  東風著陸場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經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最近幾年都是按照每年“兩上兩下”的頻度組織載人飛行任務。任務常態化看似狀態變化不大,但絕不是簡單重復,面臨的安全和質量風險點很多,要保持從零開始的心態,精心准備、精心組織、精心實施任務。

  為了提高搜救的可靠性、安全性,東風著陸場不斷推進新技術、新裝備應用。

  著陸末段高精度軌跡測量有了新突破。對瞄准點周圍布設的小微光學陣實施技術改造,由單純的圖像攝錄升級為圖像攝錄和高精度軌跡測量,填補了返回艙開傘至著陸階段的軌跡測量空白,高精度軌跡數據傳輸至地面指揮中心,落點預報精度由公裡級提升到百米級以內。

  通信保障全域覆蓋能力有了新提升。神舟十六號返回任務結束后,東風著陸場反復梳理了通信盲點。本次回收任務在搜救力量集結點部署了指揮顯示系統,在著陸現場增加了高機動電信移動基站,在快速機動分隊增加了高可靠衛星通信手段。航天員在著陸現場就可以和家人進行視頻通話,通信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著陸現場服務保障水平有了新進步。本次回收任務優化了3台航天員醫監醫保車空調系統、熱水系統、醫學樣本採集系統,更新了載體內飾,為航天員營造出更加溫馨的醫監醫保環境。在著陸現場首次部署車載移動衛生間,提高對搜救人員的服務保障能力。

  醫監醫保重點圍繞促進航天員重力再適應、有效預防立位耐力下降、保護骨骼肌肉系統防損傷開展

  在返回艙落地后,最先到達的隊伍中就包括航天員中心試驗隊。

  航天員中心試驗隊主要負責航天員返回后的健康判斷,協助航天員出艙與開展重力再適應,開展艙旁與載體內健康監測與生理數據採集,以及進行健康維護與醫學保障、生活護理與照料等全過程醫監醫保工作。

  據航天員中心試驗隊相關負責人介紹,東風著陸場位於大漠戈壁,晝夜溫差較大,受風沙天氣影響較大。試驗隊優化固化了艙內、艙旁、載體內醫監醫保工作項目和流程,盡量減少航天員艙外暴露時間,及時進入載體開展醫監醫保相關工作。其中,著陸現場醫監醫保的重點,是圍繞促進航天員重力再適應、有效預防立位耐力下降、保護骨骼肌肉系統防損傷開展。

  保障載體方面,醫監醫保突出個體化醫學保障和貼心生活護理照料,專門設計配置了航天員專用座椅,突出舒適性和重力再適應特殊需求。

  醫學檢測和醫學保障方面,精心准備了集約、便攜、可穿戴的醫監設備。試驗隊還精心准備了航天員返回后首餐,充分考慮了航天員個人口味喜好、膳食營養要求、返回著陸生理調適特點和特色風味供應。

  據了解,神舟十七號三名航天員抵京后將進入隔離恢復期,進行全面的醫學檢查和健康評估,並安排休養。

  返回艙上還配有自主標位設備,告訴搜救人員“我在這裡”

  此次順利返回的背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神舟飛船團隊全程護航神舟十七號返回艙平安回家。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飛船回收試驗隊總體負責人介紹,此次返回任務分為分離、制動、再入、減速、著陸緩沖5個階段。

  其中,分離階段仍然延續神舟十三號以來的“快速返回方案”。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在與空間站組合體分離后,繞地球飛行5圈后開始返回地面。隨后,飛船返回艙與軌道艙分離。在隨后的返回制動階段,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也延續了神舟十二號以來的制導方式,確保返回艙落點的高精度。

  返回時,飛船返回艙的外形就像一個上窄下寬的大鐘,再入大氣層之前,艙上自帶的發動機會將返回艙調整為大底朝前的配平狀態,以升力控制的方式再入。再入大氣層過程中,返回艙和大氣層空氣會產生劇烈摩擦,形成包裹返回艙的等離子區,造成地面與艙體之間信號中斷,這段時間被稱為“黑障區”。在這個過程中,地面無法通過任何遙控方式對飛船進行控制,全部依靠飛行器全自主處理。此時,神舟飛船的制導導航與控制(GNC)系統再次發揮重要作用,控制艙上自帶的發動機有序工作,將返回艙始終保持在一個正確的姿態,以升力控制的方式“全自動駕駛”飛船返回地球。

  在距離地面40公裡左右時,神舟十七號返回艙已基本脫離“黑障區”。這時,返回艙上安裝的靜壓高度控制器通過測量大氣壓力判斷所處高度,當返回艙距離地面10公裡左右時,靜壓高度控制器在發出信號后,返回艙的引導傘、減速傘和主傘相繼打開。三傘的面積從幾平方米增大到幾十平方米再到1000多平方米,通過這樣逐級開傘的方式以減小過載,保護航天員安全回家。

  返回過程中引人關注的神舟大傘,如今已為神舟系列飛船完成了17次綻放,見証著中國人飛天逐夢的凱旋,護佑著航天員的安全。

  據介紹,神舟飛船主傘的傘衣面積達1200平方米。這麼大的降落傘在飛船返回艙降落時,不能一下子全部打開,否則傘會被空氣崩破,必須逐級開傘。設計師們為飛船量身定制了一套三級開傘程序:先打開兩個串聯的引導傘,再由引導傘拉出一頂減速傘。減速傘工作一段時間后與返回艙分離,同時拉出1200平方米的主傘,就是從距離地面8000米左右的高空降到距離地面6000米,也把返回艙的速度從90米/秒降到8米/秒左右。

  為防止減速傘和主傘張開瞬間承受的力太大,減速傘和主傘均採用了收口技術。也就是說,放慢傘繩從收攏到散開的過程,讓1200平方米的大傘分階段張開,保証整個開傘過程的過載處於航天員體感可承受的范圍。航天員也正因為感受到這一連貫動作的晃動,才能確認回收系統工作正常。

  為保証地面搜救系統及時搜索到返回地面的返回艙,除布設一定數量的雷達,跟蹤測量返回艙軌道並預報落點位置外,返回艙上還配有自主標位設備,告訴搜救人員“我在這裡”。

  返回艙落地后,最先到達的隊伍中還有神舟十七號回收試驗隊。他們首先對艙體進行狀態檢查,確認艙外無危險源后打開艙門,然后守護航天員出艙。航天員出艙后,回收試驗隊還會對返回艙進行艙內斷電等安全處置工作,並進行下行載荷交接和返回艙天線處置等。之后,回收試驗隊關閉返回艙艙門,將其裝車並運回指定地點。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01日 03 版)

(責編:郭婷婷、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在奮斗中成就精彩人生
  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中央宣傳部、全國總工會向全社會宣傳發布2024年“最美職工”先進事跡。小崗位大使命,勇擔當有作為“在農業技術推廣崗位上,我有責任使腳下的土地成為豐收的沃土,結出累累碩果。…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