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湖北:守得一江清水向東流

人民網記者 張沛 周雯
2024年05月20日08:53 |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小字號

春夏之交,萬物生長。放眼荊楚大地,江豚多了、工廠新了、岸線綠了、產業強了……長江邊,跳動著湖北持續推進生態綠色發展的強勁脈搏。

武漢漢口江灘公園景色宜人。人民網記者 周雯攝

武漢漢口江灘公園景色宜人。人民網記者 周雯攝

湖北,因水而興、因江而盛。作為生態大省、“千湖之省”,湖北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統籌推進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讓產業增價值、生態添顏值,繪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

治水:護一泓清水向東流

夕陽西下,金色的余暉洒落在漢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庫。蔣德新穿著印有“小水滴志願者”的服裝,帶上撈網、叉子等清漂工具,駕著小船開始清理水面上的漂浮物。

2020年以前,蔣德新一直在漢江以打魚為生。在實施長江大保護戰略中,他主動拆除網箱、退捕上岸,成為了一名清漂員。“這片水養育了我,我離不開這片水。”蔣德新感慨。

深愛著這一庫碧水,無數捕魚人變成了護水人。

“小水滴”志願服務隊志願者清理丹江口庫區水面漂浮物。張斌攝

“小水滴”志願服務隊志願者清理丹江口庫區水面漂浮物。張斌攝

在丹江口,80支市直單位“小水滴”志願服務隊、20支社會團體志願服務隊、345支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常態化守水護水,筑起了守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質的“第一道長城”。湖北通過實施丹江口水庫庫區水環境治理,水質連續10年保持在Ⅱ類及以上,沿線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億人。

“一江清水東流”“一庫淨水北送”是湖北的責任之所在,這決定了流入長江的每一滴水都必須達標。

5月8日,記者在長江南岸的武漢青山濕地看到,水杉、烏桕高低錯落,水面粼粼閃光,藍天白雲下,水鳥悠閑游弋。

濕地以東坐落著北湖污水處理廠,達到國家一級A標准的尾水通過箱涵(洞身以鋼筋混凝土箱形管節修建的涵洞)源源不斷進入濕地,再通過天然的消納淨化,流進長江。

“這樣不僅能滿足濕地內各種生物的活動所需,還能在水生植物、微生物的作用下,進一步提高入江水質。”北湖污水處理廠廠長杜旻介紹。

武漢市水務局污水管理處魯磊表示,近年來,武漢升級改造城市污水處理廠,提升出廠尾水水質,確保“清水”入江河。

鳤魚、刀魚等消失多年的稀有魚種重現長江﹔水鳥種群數量5年增長4.9倍﹔水清魚躍、飛鳥翔集的美好景象時常可見……生物物種用“腳”投票,對湖北生態向好作出生動詮釋。

湖北在全國率先實行五級河湖長制,堅決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同時,從2023年起,湖北將全省劃分為3個一級流域和16個二級流域片區,明確流域綜合治理的“底圖單元”,實現一江清水全域共守。

治岸:“工業鏽帶”變“生態秀帶”

位於長江中游北岸的武穴市,擁有長江岸線44公裡,自古就形成了深水良港。

作為傳統的工業城市,武穴的礦山企業一度達到100多家,長江沿線零散非法小碼頭達50多家,每天數百輛大貨車穿梭於礦山與碼頭之間,塵土飛揚、污染嚴重。

“不能守著綠水青山,過灰頭土臉的日子。”武穴以雷霆萬鈞之力清理長江岸線:先后拆除貨運碼頭41座,騰退長江岸線4.2千米,清理江灘堆積物6.5萬立方米,貨運碼頭由過去高峰時的54座減少到如今的13座。

重工業企業雖遠離了江邊,但礦產品等貨物離不開水運,如何安全進出港?為此,武穴建設了封閉式綠色環保運輸廊道,貨運碼頭在運輸裝卸環節還加裝了視頻監控系統,並配備了防污染設施和岸電系統。

整治后的武穴港,碼頭建好,岸線變綠,水運做強。目前,其正在推進建設田家鎮水鐵聯運項目,以使武穴“通江達海”更進一步,真正讓港口由區位優勢變為競爭優勢。

武穴西北400多公裡外,宜昌憑借獨特區位和便利水運與化工產業“結緣”。然而,千億元化工產業的經濟底盤背后,宜昌一度面臨“化工圍江”的困局。

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的指引下,宜昌通過“關改搬轉”,一手抓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化工過剩產能,一手利用舊動能騰退出的新空間培育精細化工產能,引導化工產業向高端發展。

“借搬遷契機,我們對一期項目5條生產線實施技改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年產值呈現跨越式增長。”宜都市華陽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廖全紅介紹,從長江邊到宜都化工園,公司在搬遷陣痛中迎來了再次騰飛,成為了“紫外線吸收劑”細分領域隱形冠軍。

三千裡漢水奔流而下,在即將與長江交匯處“轉身回望”,勾勒出美麗的漢江灣。這裡,曾是武漢市硚口區古田化工區的聚集地。如今,“工業鏽帶”經過改造變“生態秀帶”,漢江灣成為市民親近自然、運動健身的好去處。

……

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破解“化工圍江”,在水更清岸更綠的同時,湖北引導企業將搬遷改造與技術、產品、工藝更新相結合,與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相結合,促進企業入園集群發展,實現搬新、搬高、搬綠、搬強。

創新:“含綠量”“含金量”同步提升

長江兩岸,向綠而行,向“新”出發。

在格林美集團荊門園區自動化生產線上,電池包經過拆解,變成電池模組、電芯,然后經過破碎、熱處理、分選、濕法等工藝,制備成生產動力電池的重要原材料——廢舊動力電池被“吃干榨盡”。

鋰電池用量的大幅增長,給環保帶來不小挑戰。靠著“變廢為寶”起家的格林美,建成了新能源全生命周期價值鏈。去年,該企業回收拆解的動力電池達到27454噸,佔全國退役動力電池總量的10%以上。

廢舊資源再利用,讓循環經濟的“馬達”轉起來,實現經濟發展“含綠量”“含金量”的同步提升。

一邊加快構建綠色產業體系,一邊下大力氣用好清潔能源。

夜幕降臨,在宜昌港三峽游客中心碼頭,“長江三峽1”號游輪緩緩開行。不少游客憑欄遠眺,一覽江上美景。

這艘全球載電量最大的純電動游輪自2022年3月首航以來,累計用電213.8萬千瓦時,對比同型燃油動力船,相當於節省燃油491.8噸,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1538.5噸。

“以前船舶用電依靠柴油發電,氣味重,成本高。”國網宜昌供電公司岸電運維負責人李興衡介紹,隨著清潔岸電的推廣,靠港和待閘船舶接用岸電后基本實現零排放、零噪音、零污染,宜昌江面上“流動煙囪”正在不斷減少。

近年來,湖北大力推進“電化長江”“氣化長江”“氫化長江”,通過新能源技術推動長江航運綠色發展,“湖北造”電動船舶核心動力系統市場佔有率達到62%,全國第1。

用好碳減排不僅是一種環保行為,更是企業降本增效的一種方式。湖北瞄定“雙碳”目標,以制度創新引領綠色低碳轉型。

“過去,我們每年都要花費幾百萬元購買碳配額,直到去年還有富余的碳配額,通過交易賺了500萬。隨著碳金融產品不斷上新,企業低碳發展也獲得了更多融資渠道。” 中國能建葛洲壩水泥公司碳資產管理處處長夏楓說。

葛洲壩當陽水泥有限公司分布式光伏發電遠景圖。向華坤攝

葛洲壩當陽水泥有限公司分布式光伏發電遠景圖。徐文治攝

從“買碳配額”變成“賣碳配額”,對於水泥生產企業來說並不是一件易事。該企業前后投資10億元建立生產指揮中心、能源在線管理系統、回轉窯協同處置生產線等,極大地降低了能源的消耗。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結算系統落戶武漢。目前,湖北碳市場成交量佔全國的42.7%。湖北依托該系統,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碳市場和碳金融中心,讓湖北綠色崛起之路越走越寬廣。

“湖北作為長江經濟帶重要省份,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意義重大。”在2024年5月7日國新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湖北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忠林介紹,這些年湖北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重塑發展方式,以低碳轉型提升生態顏值,用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的經濟增長,綠色低碳成為湖北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責編:郭婷婷、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