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拓展“大思政”課路徑 讓思政課堂“活”起來

2024年06月01日08:45 |
小字號

湖北恩施學院

湖北恩施學院

近年來,湖北恩施學院緊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調動資源,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緊密結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積極轉變思政課程教學,讓思政課堂煥發了新的活力。

堅定思想政治引領,思政成果豐碩

湖北恩施學院在思政課建設上,始終堅定黨建引領,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宗旨,多措並舉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在思政課建設與發展上,取得了顯著成效。

以賽促教有成效。學校思政教師在湖北省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中獲三等獎,在第一屆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暨優秀課程觀摩活動中獲三等獎2項,《武陵民族地區高等學校發展戰略研究》獲恩施州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類三等獎。

教師培養有力道。實施思政教師分階段培養計劃,培養思政教師隊伍專業理論知識、師德師風建設、實踐教學水平等能力,提高思政教師理論底蘊、教學水平、科研能力及思想道德水平,建立有目標、有重點、層次分明、多方位、全覆蓋的培養培訓體系。

思政建設有成效。湖北恩施學院組織的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獲批立項41項,通過驗收10項﹔思政課程《道德與法治》《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被評為湖北省省級一流本科課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被評為校級一流本科課程並將有望參評省級一流本科課程。

創新“大”課堂,讓思政課走進師生“心坎”

學校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創造性將OBE教育理念融入“大思政”課程建設,用“以崗定學、課崗對接”的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體系,採用基於“學生中心、能力本位”的教學模式,應用“虛擬+現實”“項目教學+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資源平台,強化思政課程建設。

開展校領導班子成員上講台、授黨課、講思政課活動﹔推行學院領導每周到班級、課堂、宿舍和師生中去的“四到”制度﹔創設網絡課堂+教學課堂+實踐課堂+社會課堂“四堂聯動”的立體化教學模式,打造教學內容整合、教學方法創新、教學評價調整“三大平台”助力創新思政課堂,讓思想政治意識深入師生心坎。

用好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共建社會課堂

探索建設“大課堂”、搭建“大資源”平台,充分挖掘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將紅色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結合”進行創新性研究,把“大思政課”延伸到基層實踐。將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政課程元素融合,挖掘與專題密切相關的本土鮮活史實,豐富思政課程內容,充實教學內容,促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

湖北恩施學院先后在恩施州內建立了恩施市抗戰歷史陳列館、張富清先進事跡陳列館、咸豐忠堡大捷紀念園等多個實踐教學基地﹔成立了“恩施紅色文化研究中心”,組織思政課老師深入恩施州當地紅色文化基地,開展紅色教育實踐活動﹔持續開展“大學生領航計劃”,以實踐課程的方式組織學生參加恩施市博物館主辦的老城尋寶大型文旅系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參與的方式了解恩施地區的革命英雄及其事跡,也讓學生感受到革命先烈肩上的責任與寧死不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信仰,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做好社會服務,“鮮活”思政課堂

作為恩施州地方高校,學校則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兩山”實踐創新與鄉村振興發展需求,培養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為助力恩施地區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

2019年,學校與宣恩縣高羅鎮板寮村鄉村振興結成對口幫扶單位,為學校服務鄉村發展、振興鄉村提供了平台,也為學生提供了開展社會實踐的場所。2023年,學校立足恩施州社會文化發展,成立了“兩院七所”,立足武陵山地區和恩施州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綠色轉型等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開展應用研究。此外,學校持續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並在全校范圍開展廚余垃圾堆肥大賽,通過數年的實踐創新,逐漸形成了一套勞動教育先進經驗。這個以科學發展為出發點、以人才培養為落腳點的勞動教育經驗,通過學生親身實踐,培養了學生主動勞動的意識和生態環保意識。

拓寬“大思政”課堂路徑,構建“大思政”育人體系,做好思政育人工作,要更充分、更廣泛地發揮“大思政課”在實踐方面的作用。湖北恩施學院將繼續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加強思政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教師思政育人的意識,用“活”思政課堂,提高學生的政治修養,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文/圖 唐雅溱)

(責編:王郭驥、張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