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湖北省圖書館:端午佳節話國風

2024年06月10日21:38 |
小字號

《琴意——領略國風之美》專題講演會。

《琴意——領略國風之美》專題講演會。

正值端午佳節,湖北省圖書館長江講壇特邀國家一級演奏員陳春帶來一場《琴意——領略國風之美》專題講演會。

講座現場座無虛席,連兩邊的走道上都坐滿了熱情的聽眾,同時線上直播間還有近2萬聽友參與了本場講座。

講座既包含了新石器時期到近現代時期樂器和音樂理論的發展史,也穿插了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昭君出塞》《十面埋伏》,古琴曲《陽關三疊》《流水》的演奏。

最早有記錄的樂器是新石器時期的古笛,是動物的骨頭鑽孔制成的,是狩獵人傳遞信息所用。火的使用帶來了陶器,出現了陶土類樂器塤。黃帝時期開始大量種植竹子,出現了竹類樂器。到西周、東周,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樂器。陳春重點講到曾侯乙編鐘與編磬,說編鐘有著非常好的音色和質感,可以演奏五個八度的音高,跟鋼琴一樣屬於十二平均律樂器。編磬,聲音宛若神仙衣服上的環佩鈴鐺,清脆悅耳。

《樂記》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較完整體系的音樂理論著作,它總結了先秦時期儒家的音樂美學思想。秦漢時期的音樂以宮廷題材為主,典雅端庄,主要用於宮廷禮儀祭祀和鼓舞士兵。魏晉南北朝時期音樂美學家嵇康寫的《聲無哀樂論》,是中國音樂史上最重要的哲學論述,認為人在聽到音樂之后會產生喜怒哀樂的情緒的變化,進而影響人的心理和行為。隋唐時期,伴隨著開明的政治環境,音樂內容也極具開放性,音樂被廣泛推廣與交流,樂器改良與彈奏法的完善、音樂創新和創作也都到了空前的高度。到了宋元時代,音樂的生活氣息變濃,戲曲和歌曲出現了,很多音樂題材開始圍繞人們的日常生活開展,宋朝出現了中國最早的規模最大的音樂百科全書《樂書》。明清時期音樂進一步市民化,出現了板腔和曲調,晚清時期出現了京劇。近現代的音樂從學堂的樂歌開始,其中非常重要的音樂人是蕭友梅,他創辦了中國第一所音樂院校“國立音專”。

現場陳春演奏的第一首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是中國十大古典名曲中排行第三的名曲,全曲有十段,就像十幅連續的畫面, 反映了中國文人治國平天下之后的終極追求,即琴棋書畫,自然親近,內心安寧。演奏的第二首音樂是瞎子阿炳的《昭君出塞》。與前面演奏的兩首文曲不同,第三首是一首琵琶武曲《十面埋伏》,陳春精湛的技藝,加上琵琶本身超強的表現力,使得現場氣氛充滿張力,扣人心弦。

琵琶因為演奏指法復雜具有極強的表現能力而被稱作是樂器之王,而古琴則因為承載著中國文人的思想與追求,也被稱作是樂器之王。演奏的第四首曲目是古琴曲《陽關三疊》,是一首情歌,最初來源於笛曲。古人是非常重視離別,因為朋友之間的離別可能就是永遠不再相見,《陽關三疊》講述的就是三次離別的故事。秉著把傳統音樂的經典帶給觀眾的想法,在講座的最后給大家演奏了一首超長音樂《流水》。陳春說,“希望傳統音樂能成為大家的茶余飯后。”(文/李青 圖/王亮)

(責編:肖璐欣、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公安部打擊非法制售“特供酒”犯罪取得階段性成效
  本報北京6月9日電 (記者張天培)記者從公安部獲悉:公安部部署開展“淨風”專項行動以來,全國公安機關迅速嚴厲打擊冒用黨政機關、軍隊等名義生產、銷售所謂“特供”“專供”等假酒犯罪活動。專項行動開展3個月來,全國公安機關現場繳獲非法“特供酒”31.8萬余瓶。…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