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古水杉樹是如何被發現的?

本報記者 吳 君
2024年06月17日08: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仲夏時節,齊岳山一片青綠。在湖北利川市,散落於山間、水邊、田邊的古水杉也已“蘇醒”,綠葉像羽毛般舒展開來,亭亭如蓋。

  在這個被譽為“中國水杉之鄉”的縣級市,現有挂牌確認100歲以上的古水杉5600多棵,古水杉群落有幾百個。位於該市西北部30多公裡的謀道鎮磨刀溪村,存在已發現的最老水杉樹——被國家標號為“0001”的“水杉模式標本樹”。這棵樹樹齡660多年,高35米,胸徑達2.4米。它的發現打破了水杉滅絕的說法,被稱為“20世紀植物學的重大發現”。

  水杉是孑遺植物,起源於中生代白堊紀。受冰川活動影響,水杉曾大量消亡。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認為水杉已經滅絕,隻能在化石中找到它們的痕跡。

  1941年,植物學家干鐸從湖北去往四川,途經萬縣磨刀溪(現利川市謀道鎮南浦社區)時,這棵被當地人稱為“水杪”的大樹引起了他的注意。隨后,他委托時任萬縣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教務處主任的楊龍興前往磨刀溪採集標本。

  兩年后,植物學家王戰由重慶乘船前往恩施出差時路過萬縣(現重慶市萬州區),在與楊龍興聊天時了解到,磨刀溪有一棵奇特的樹。王戰立即登岸,走了3天到達磨刀溪,找到這棵樹並採集了樣本,樣本標號為“王戰118號”。回到重慶后,王戰初步認定這棵樹為水鬆。

  又過了兩年,林學家吳中倫去王戰所在的單位鑒定標本,王戰取出從磨刀溪採集的“王戰118號”標本與吳中倫討論,兩人都難以定奪。於是,吳中倫將標本轉交給植物學家鄭萬鈞鑒定。

  鄭萬鈞拿到標本后,認為這是新物種,而非王戰認為的水鬆。1946年,鄭萬鈞派自己的研究生前往磨刀溪採集標本,並將標本寄給了正在北平任教的植物學家胡先骕。胡先骕很快將寄來的標本鑒定為水杉,並在《中國地質學會志》上發表了首篇發現水杉的報道。

  1947年8月底,鄭萬鈞派助教華敬燦去磨刀溪採集水杉的種子。華敬燦在磨刀溪採得標本后,又在當地老百姓的引導下,在水杉壩一帶發現了大量古水杉群落。

  1948年5月15日,胡先骕和鄭萬鈞共同撰寫的《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種》發表,正式向世界宣布我國水杉的存在。此后,水杉逐步進入人們的視野,並受到國際植物學界的廣泛關注。

  從被發現至今,80多年過去了,“水杉模式標本樹”依舊健康。利川市林業局高級工程師范深厚介紹,當地林業部門在它周圍安裝了3座50米高的避雷針,以防雷電﹔並挑來沃土為這棵水杉加厚土層,保護其根系。“這棵水杉樹現在一年仍可結約50萬顆種子。這些種子散布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撐起片片綠蔭。”范深厚說。

  利川獨特的自然條件,讓水杉能夠在這裡繁衍上億年。“我們這裡平均海拔1100米,地勢南低北高,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加上土壤中富含硒元素,地質侏羅紀以來很少變化,也未受燕山運動(侏羅紀到白堊紀時期中國廣泛發生的地殼運動)的影響,古水杉樹也就在這裡存活了下來。”范深厚說,利川人一直敬愛水杉,至今,在一些農村地區,新人結婚時還會親手栽種一對水杉,以表恩愛。

  作為水杉之鄉,利川一直努力保護水杉。為了對水杉原生母樹進行專職保護和管理,做好水杉選種育苗工作,早在1973年,利川就組建了我國第一個水杉保護機構——水杉母樹管理站。2003年,國務院正式批准建立湖北星斗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加強對水杉原生種群及其模式標本的保護。現如今,湖北利川對水杉母樹資源進行了全面的普查建檔和挂牌保護,實行“一樹一號、一樹一卡、一樹一檔”的保護方案,並建立水杉種子園。護林就是護財富,當地不少老百姓依托水杉種苗參與林木產業發展,改善了生活。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7日 08 版)

(責編:周雯、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感受中國歷史文化的魅力與活力”(外國友人鏡頭裡的中國古建筑)
  湖北十堰市武當山古建筑群現存古建筑66處,集中體現了中國元、明、清三代的建筑學和藝術成就,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館”,於1994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圖為武當山南岩宮的飛檐斗拱。…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