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區改出“綠色”與“繁榮”
將廢棄紙盒投入智能回收機獲取積分、在房前屋后“見縫植綠”、坐在光伏座椅上輕鬆給手機充電……在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北湖街道,因為老舊小區低碳改造,居民生活變得更加綠色宜居。
武漢市江漢區北湖街道正街社區綠色驛站。人民網記者 張沛攝
近年來,北湖街道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打造居民高品質的低碳生活。日前,北湖街道綠色繁榮社區建設實踐入選生態環境部“2023年綠色低碳典型案例”。
低碳“黑科技”隨處可見
在北湖街道建設社區新華小區,55歲的李女士每天晚飯后都會使用小區的智能健身單車鍛煉。“這裡的健身器材非常方便,不僅可以在手機沒電的時候通過運動充電,還能強身健體,真正實現了綠色生活。”李女士說。
自發電運動器材。人民網記者 張沛攝
智能健身單車上有電子面板顯示運動數據,面板下方設有無線充電區域。隻需將手機放置在這個區域,健身者邊踩動單車邊為手機充電。一旁的光伏智能座椅,可充電、可聯網、可播放音樂。
光伏智能座椅。人民網記者 張沛攝
這些讓居民贊不絕口的“黑科技”,源自於一場以“綠色低碳”為核心理念的“老舊改”。
建設社區通過“專家宣講+能人搭橋+多元協同”的模式,設計社區改造的綠色發展藍圖,形成武漢首個中心城區老舊小區近零碳社區建設指標體系。
社區內,屋頂光伏花園、清潔能源充電場站、智慧電梯、自發電運動器材等設施遍地開花。
建設社區黨委書記李鐘介紹,以社區投資建設的屋頂分布式光伏為例,生產清潔能源綠電用於公區照明並余電上網,已有8個單元安裝光伏板,一年發電9.6萬度,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0.46噸。
推進資源循環利用
“微信掃碼,回收機艙門自動開啟,投放垃圾……”正街社區和風裡小區內,綠色的智能回收機前,不少居民拎著紙箱、空塑料瓶前來。
他們熟練地掃碼、投放,屏幕隨即顯示重量和金額,隨后手機提示音響起,告知積分到賬,整個過程不到半分鐘。
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深入,和風裡小區不僅將大量的、分散的垃圾桶進行整合,還引進了垃圾分類智能回收設備,用於回收紙類、金屬、塑料、織物等。
垃圾分類回收設施。人民網記者 張沛攝
目前,北湖街道已在轄區和風裡、人智裡等多個小區布設智能垃圾回收設備40余台,每天減少垃圾量約3噸,居民生活環境在“數智化”垃圾分類中“越分越美麗”。
在環保社區的零碳循環超市裡,居民不僅可以開展閑置物品就地交換或銷售,還能將利用廢品制作的手工藝品,通過視頻直播愛心義賣。在生態堆肥角,也有居民帶來果皮、菜葉等,使其形成有機肥料用於共享花園建設。
大家紛紛化身“減碳達人”,在房前屋后、陽台屋頂、閑置空間“見縫植綠”“拆舊補綠”30多處。
全域綠色低碳發展
公共機構既是能耗大戶,也是節能減排的重要領域。北湖街道與長峽數字能源科技(湖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峽數能”)攜手,率先在武漢嘗試黨政機關公共機構能源托管項目。
該項目對街道機關大樓用電、用水、用氣等進行節能數字化改造,並同步打造綜合能源托管平台,加強數據監測、管理與預警,預計降低綜合能耗8%以上。
長峽數能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平台可實時採集光伏電站、充電柱,以及空調、照明的能耗等數據,及時發現能源生產及消費異常﹔為全年能耗數據、碳排放指標、能源總量,以及人均指標、單位建筑面積指標提供實時統計﹔並通過用電佔比、用電排名,識別出能耗管理的重點。
為推動全域綠色低碳發展,北湖街道發布了中心城區綠色低碳與可持續發展項目庫的招募公告,包括清潔能源、綠色金融等十大領域49個項目,向社會公開征集先進技術、重點項目和應用示范落戶街道。
圍繞“綠色”和“繁榮”兩大主題,北湖街道將綠色低碳理念全面融入轄區規劃、發展、治理全過程,社會環境、居民生活發生的改變,看得見、摸得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