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永葆地質報國情懷 書寫場館育人新篇

鄧雲濤 劉安璐 王黎娟
2024年07月13日13:58 |
小字號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賡續光榮的革命傳統和紅色血脈,承擔著“為國找礦”的重大使命。2021年7月,學校集中辦學資源和優勢,將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和校史館合並,成立圖書檔案與文博部,推動館藏資源創造性地轉化為鑄魂育人的生動案例和有效載體,為時代新人培育提供不竭動力,場館育人成效顯著。

學校在辦學過程中形成了“一核兩翼三維四館五融合”的場館育人工作格局,即:緊緊圍繞“以地質科學家精神培根鑄魂”這一核心目標,形成“優質的文化服務平台、優秀的文化育人高地”兩翼驅動態勢,從“紅色文化澆筑青春之魂、科學素養浸潤青春心靈、實踐創新炫出青春亮色”三個維度,全方位發揮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和校史館“四館”的育人功能,構建“黨建與業務融合、館藏與數字融合、發展與育人融合、管理與服務融合、隊伍與文化融合”的工作機制,為培養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撐。

館藏資源特色鮮明、種類齊全,不斷夯實場館育人“鋪路石”

作為地質教育的“國家隊”,學校因“為國找礦”應運而生,在70余年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以紅色基因為底色、地質教育為特色、校本文化為本色的館藏資源體系,不斷夯實場館育人的工作基座。

學校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和校史館合計館舍面積近8萬平方米。兩校區圖書館擁有圖書183萬余冊、電子數據庫120個、閱覽座位5200余個、研修室85間,設立包括3D打印機、VR體驗機、書法體驗台和留聲機在內的多功能體驗區,建成了以紙質與數字資源為主體、學科導航與知識發現為依托、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為輔助的資源服務體系,年均服務220萬人次。博物館陳列展示面積5千余平方米,館藏各類標本4萬余件,擁有線上全景式展覽平台,開辟了6個常設展廳、2個臨時展廳和科普教室,每年參觀量達20萬人次,科普受眾達上千萬人次。校史館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主線,展出照片1467張,書信手稿、証章教具、教材古籍等珍貴實物展品1229件,多媒體互動設備22處,浮雕、雕像、油畫、場景復原等藝術作品23處,年均服務20萬人次。檔案館庫房面積達1200余平方米,館藏綜合檔案11萬余卷,完成館藏檔案的信息化整理和教學、聲像等檔案的數字化,並建成線上服務利用系統,每年為在校師生和校友提供檔案利用2萬余人次。

館藏開發與時俱進、守正創新,持續打磨場館育人“驅動石”

學校深入挖掘館藏資源“寶藏”,變“藏”為“展”,把豐富的場館資源轉化為育人素材,讓思政教育“活”起來,讓立德樹人“立”起來,為場館育人注入不竭動力。

學校深度挖掘、研究編輯館藏資源中的紅色基因,為新時代地質報國提供精神動力。整理出十余名紅色科學家和近百名地質科學家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生動故事,出版《百年黨史中的地大紅色故事》《我和地大共成長》等系列讀本,賡續地質報國情懷。打造“地大校史文化大講堂”,舉辦“朱訓老校長捐贈標本展”“館藏地學圖書文獻精品展”“芳華難忘 啟航未來——校友捐贈藏品展”等特色展陳,弘揚深厚的校本文化和地大人愛校榮校之情。

圍繞“上天、入地、下海、登極”的辦學特色,學校將科普教育與人才培養有機融合,厚植科學家精神。組建包括院士在內的百余人團隊,針對近年來公眾關注的地學科技問題,開辦了“宜居地球”科普大講堂,開設《礦物寶藏大發現》等20余門原創科普課程,每年有超過百所中小學、幼兒園學生走進博物館進行科學體驗。《讓石頭說話》系列科普圖書獲多個國家級榮譽,2件科普作品獲評“生態環境優秀科普作品”,1部視頻獲首屆湖北省科普微視頻創作大賽特等獎。

學校以“書香地大”建設培育卓越氣質,弘揚“南遷辦學精神”、校訓精神和“攀登精神”。連續8年舉辦校園書香文化節,年均開展30余場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邀請兩院院士和教學名師推薦年度好書、與學子共同讀書,舉辦院士書展,創建“朱訓書屋”,推出《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地大人——“7+2”登山科考專題展覽》等特色展覽,每年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及國際留學生開設信息素養教育課程20個班次,近2000人選課。

場館建設躍能升級、成效顯著,牢牢打造場館育人“壓艙石”

學校強化“以師生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加強各館平台建設,把場館大陣地變成學生人生出彩的大舞台,為場館育人提供堅實保証。

學校各場館既是品質優良、聲譽顯著的國家級教育基地,也是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陣地。其中,圖書館獲評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和湖北省高等學校圖書館先進集體。博物館是首家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的高校博物館,獲評國家二級博物館、全國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校史館獲評首批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成為黨員干部黨性教育的實訓地、科技工作者國情研修的教學點、青少年愛國主義和科學教育的第二課堂、社會公眾紅色旅游的打卡地。檔案館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檔案工作分會、湖北省檔案局授予多項榮譽。

各館積極吸納學生擔任講解員、學生館長和志願者,在校園文化建設、科普活動和社會服務中大顯身手。圖書館面向全校開設信息素養課程,指導的學生團隊在各類高校“學術搜索挑戰賽”上屢獲佳績。博物館組建了百余人科普團隊,培養的“逸夫科普講解隊”入選“全國高校百強學生社團”,講解員在全國各類科普講解大賽中獲獎10余項。校史館組建的“南望蘭台”志願服務隊入選“全國大學生科技志願服務團隊”,組建“石榴籽”民族學生校史志願講解隊。檔案館聯合各學院志願者協會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志願活動。

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和校史館是高校獨特的辦學資源,這些場館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育人載體,具有豐富的思政元素,是“大思政課”建設的重要陣地。用好、用活這些場館資源,充分發揮場館育人作用,既是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也是高校提升內涵發展、引領文化建設、服務社會進步的具體行動,是一個常作常新的時代命題。實踐証明,以“場館育人”為抓手,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對於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成效、打造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鄧雲濤,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圖書檔案與文博黨委書記,副研究員﹔劉安璐,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圖書檔案與文博部綜合事務辦公室主任、館員﹔王黎娟,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圖書檔案與文博部綜合事務辦公室黨務人事秘書、館員)

(責編:郭婷婷、張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湖北武漢:利用再生水 盤活水資源
  武漢市東西湖區金銀潭大道,數輛洒水車停在寫有“中水回用”的綠色取水栓邊取水。來自附近三金潭污水處理廠的再生水,通過水帶源源不斷地裝滿整輛洒水車,將用於城市道路洒掃。…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