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漢市:創新體系 走好鄉村善治之路
郡縣治,天下安﹔鄉村治,百姓安。
鄉村治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湖北省武漢市圍繞破解鄉村治理難題,從小切口入手,創新鄉村治理體系,完善治理手段,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走好鄉村善治之路。武漢市蔡甸區成為全國首批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區,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新洲區巴徐村等9個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示范村。武漢市及時總結各示范村典型經驗和做法,推廣一批值得看、能借鑒、可推廣的樣板。
村裡大事“咵天”定 “四張清單”治理鄉村煥新風
蔡甸區索河街石崗村咵天亭
近年來,武漢市蔡甸區作為全國首批鄉村治理體系試點區創建單位,通過推行“減負清單”“責任清單”“監督清單”“服務清單”等四張清單,減輕村級組織治理壓力,同時“減負不減責”,在增強村級組織為民服務動力的基礎上,提升村級治理規范化水平,進一步筑牢鄉村振興基層基礎,在鄉村治理中取得了實效。
夏日傍晚,蔡甸區索河街道石港村中心的小亭子裡,風吹稻浪,流水潺潺,三三兩兩的村民閑坐乘涼咵天。“以前村民就喜歡到這裡來說說家長裡短,后來村干部每天也來這裡咵天,提的要求總能很快得到反饋,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到這裡來。”村民樊澤生說。
“我們村美麗鄉村建設的圖紙,就是村民在‘咵天亭’裡商議出來的。”石港村村支書樊恩茂介紹,比如說,池塘旁邊的廁所,原本設計在村口,為以后發展旅游做准備,但村民一致認為,先放在“咵天亭”旁邊對村民來說更方便。可以等旅游發展起來以后,再在村頭加蓋廁所。正因為設計方案是村民一起議出來的,所以石港村美麗鄉村建設推進非常順利,不同意修整房屋的村民,都有熱心村民自覺擔任起“勸說員”的角色。
“久而久之,石崗村‘兩委’已經習慣了在‘咵天亭’裡將村裡的重大事項‘四議兩公開’,讓村民有主人翁意識,所有工作就推進迅速。同時,我們的工作在村民監督下進行,也讓村民對村‘兩委’班子更信任。”樊恩茂說。
黨員帶頭咵,每天有一名村干部來聽,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家后也愛來這裡聚聚,聽聽村裡的新變化、發展的新方向,石港村通過這個小小的亭子,不斷完善村民議事制度,規范村級運行,為美麗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等項目建設提供有力保障,村灣環境面貌、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顯著提升。
近年來,武漢市深化村民自治實踐。一是完善公開機制。落實“四議兩公開”,指導村民委員會更新完善黨務、村務、財務公開目錄,多渠道進行信息公開,實現公開率100%。二是推進協商議事。全市1800個村按照“五有”要求規范建立了村民議事協商委員會。三是培育社會組織。全市農村廣泛成立了紅白理事會、道德協會、人民調解委員會等,以社會組織和能人為紐帶,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農村基層自治協商格局。
基層黨組織引領 打通鄉村治理神經末梢
黃陂區李家集街朱鋪村
干淨平坦的柏油馬路、寬闊整潔的百姓舞台、庄嚴肅穆的黨史教育館、笑容滿面的人們……走進黃陂區李家集街道朱鋪村,映入眼帘的就是這樣一幅村美民富的景象。
短短數年時間,曾經村集體經濟薄弱、黨組織軟弱渙散的“落后村”,一舉成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民政部“村級議事協商創新試點”,朱鋪村的這條蝶變之路,得益於抓緊基層黨建“牛鼻子”,以村民需求為導向,初步形成了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小事不出灣,大事村裡談”的治理新格局,有效打通了鄉村治理的“神經末梢”,使村民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刷新。
“要想發展快,全靠支部帶。鄉村治理,必須堅持‘一核突出’,把建強基層黨組織作為核心。”朱鋪村黨支部書記朱俊剛說。人居環境整治和村民自治體系的不斷完善,改變的不僅是村容村貌,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村民們的精神面貌。
“想要村民一直富下去,就必須讓村裡經濟可持續發展。”村民們一致認為,要摒棄以往傳統、粗放的農業種植模式,發展以現代農業為核心,集農耕文化、農業旅游、農副產品採摘、民俗民宿等有機結合的新型農業,讓村子走“旅游美麗經濟”的路子,才是長久之計。
人心齊了,想法有了,創業的信心勁頭也就足了。在村“兩委”的引領下,朱鋪村的村民們利用地理硬件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種植、蝦稻養殖及農產品加工業。2016年起,朱鋪村整合7個自然灣,成立一個實業公司及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以高效都市農業為核心,結合農產品加工,引進外部資源,發展現代綜合農業,帶動近百戶村民就業增收。
眼看著村裡產業越來越紅火,曾經外出務工的村民開始大量回流,還引來不少年輕人和大學生到村裡就業。“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村裡專門規劃了70畝田園綜合體的主題農場,讓市民下鄉游玩留得住、玩的好,臨走時還能買些特色農產品帶走,這樣‘旅游美麗經濟’也就盤活了。”朱俊剛說。
近年來,武漢市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織密農村基層黨組織體系,發揮黨建引領鄉村治理作用,建立“干部聯組、黨員聯戶”機制。組織8464名村“兩委”成員包保聯系1.43萬個村民小組,2.25萬名農村黨員結對聯系5.47萬農戶,提升316個農村聯合黨委規范化制度化運行水平,促進農村黨員干部常態聯系服務群眾。組建片區聯合黨委,黃陂區杜堂片區成立聯合黨委將片區內各村的旅游、康養、農產品加工等進行整合,實現以強帶弱,抱團發展。
推進法治鄉村建設。一是推進法律文化服務供給,2024年已開展法律宣傳活動5966場、普及群眾23萬余人。二是推進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設,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11個。三是開展“政法先鋒在行動”,組建200支政法先鋒隊,常態化下沉村灣。
提升鄉村德治水平。一是高標准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全市共建成15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72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3212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二是加強修訂村規民約,提升村民認同感。三是建設文明新風,江夏區錦繡村成立紅白理事會,建設家宴服務中心,引導和監督新辦喜事100多場,簡辦喪事40多場。
提高基層服務能力。一是開展清廉村居建設,目前已培育省級典型村11個,市級典型村45個﹔二是推廣“積分制”和“清單制”,優化鄉村治理機制,蔡甸區推行四項清單,以鄉村善治助力鄉村振興的經驗做法獲得農業農村部推介﹔三是健全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四是探索鄉村治理新工具,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圖/文 陳子珊、陳雪瑩、王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