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市:“候鳥人才”賦能縣域發展

近日,湖北省恩施州“候鳥人才周”圓滿落幕,恩施市以該活動為契機,大力集聚康養避暑“候鳥人才”力量,下好人才“先手棋”,聚焦富硒、文旅康養兩大特色產業,一體推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探索出“候鳥人才”服務山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人才工作模式。
以“硒”引才健全機制
人才競爭異常激烈,我們的吸引力在哪裡?這是恩施市人才工作需要破解的首要難題。
據了解,恩施市坐擁世界唯一探明的獨立硒礦床、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全球超聚硒植物恩施堇葉碎米薺三張名片,為開展“硒”科研、發展“硒”產業提供了沃土。該市在優化人才生態上不設上線、不設終點,圍繞“硒”產業發展需求,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才理念,跟進完善《硒都菁英匯柔性引才辦法》《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特聘辦法》《恩施市硒都聚才實施辦法》等人才引進政策體系,細化“候鳥人才”支持措施和待遇落實辦法12項,把“硒”資源轉化為吸引人才的核心競爭力,柔性引進高層次專家型“候鳥人才”650余名。
“人才的生活瑣事,都是我們工作的頭等大事。”恩施市委人才辦負責人表示。該市建立《人才工作年度重點項目清單》,推行市領導領辦人才工作項目機制,以“人才服務月”為抓手,著眼住房、醫療、出行等生活細微處,把人才服務一攬子工作做實做細,開辟“候鳥人才”綠色通道,出台人才房票補貼細則,設立“候鳥人才”臨時黨支部21個、“候鳥驛站”47個,實現“候鳥人才”參與地方建設有渠道、有陣地、有保障。
筑“巢”留才強化合作
在“候鳥人才周”活動中,由恩施德源硒材料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與武漢輕工大學簽約共建的恩施德源“候鳥人才工作站”,榮獲優秀平台獎。
據悉,恩施德源“候鳥人才工作站”成功吸引了40余名“候鳥人才”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為硒產業發展匯聚了大批行業領軍人才,攻克了硒多肽分離提純與過程控制技術難關,生產出硒多肽與硒蛋白系列產品,有機硒植物培育與加工利用關鍵技術及應用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德源“候鳥人才工作站”是恩施市筑“巢”留才的一個縮影。該市積極挖掘州、市同城區位比較優勢,發揮“硒”資源獨一無二絕對優勢,對接院士專家企業行、百校聯百縣2大行動,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平台孵化”,建成了全國唯一硒產業領域專業技術研發中心等國家級雙創平台4個、研發平台2個,省級雙創平台18個,省級企校聯合創新中心3個,依托該市硒都茶城、土家女兒城等成熟商圈資源,搭建“候鳥人才”基地3個。今年,新引進120余名硒領域高層次“候鳥人才”來恩開展硒資源研究。
聚“產”用才服務發展
“自2015年到恩施挂職以來,我就深深地愛上了這裡。”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技員、團隊首席科學家尹軍峰常年帶領研究團隊深入恩施市屯堡鄉、白楊坪鎮茶葉主產區調研指導,並在湖北一紅一綠茶業集團建立專家工作站,開發特色茶深加工產品,推動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融合發展。2024年,恩施市茶產業綜合產值突破100億,“恩施玉露”入選首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工程。
立足“土硒茶涼綠”五大優勢,恩施市不斷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以科研平台建設為契機,撬動德源、和諾等規上企業和科創型企業投入研發資金6000余萬元,整合行業資源成立人才服務專班,提供“一站式”個性服務,聚力打造人才全周期服務體系。
圍繞產業鏈布局人才鏈,延伸創新鏈,不斷提高“候鳥人才”對重點產業鏈建設的貢獻率。該市探索實施積分評價機制,對接武漢大學、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院所科教資源,推動產學研合作,引導“候鳥人才”以顧問指導、短期兼職等方式參與硒產業技術攻關,累計解決富硒食品精深加工、硒保健食品開發等領域技術難題24項,取得國際領先成果5項,帶動企業增收10億元。
下一步,恩施市將圍繞州委“全力打造最佳人才棲所”布局,持續擦亮“候鳥人才”工作品牌,聚焦“土硒茶涼綠”特色優勢,拓寬與“候鳥人才”的交流合作領域,吸引更多人才來恩、留恩、興恩。(唐嬌 楊春苗 趙羽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