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以農業文化遺產之力 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方菲 閆宇
2024年09月12日08:37 |
小字號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農業文化遺產是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積累,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積澱。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農業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傳承農業文化遺產有助於賡續中華文脈、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深掘農業文化遺產,賡續中華文脈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中華文明植根於農耕文明,農業文化遺產是農耕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根脈。它所蘊含的觀念知識、技術體系和文化生態景觀等內容對中華文脈的賡續具有重要意義。

喚醒農遺文化記憶,保護文化根脈。農業文化遺產承載著遺產地人民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記憶,是屬於這一特定人群共同體的表述、認同與傳承,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和延續性。農業文化遺產所涵蓋的農業生產生活系統、農耕禮俗、鄉規民約、風土人情等文化符號,正是文化記憶的具象化彰顯。而文化記憶具有功能性和儲存性特點,功能性記憶即通過代際傳承提供農業知識資源,留存與過去生活方式及文化狀態的聯系,重構遺產地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儲存性則通過文本、圖像、檔案等物質載體傳承農業文化遺產的生產生活經驗、農業文化價值及地方民俗。這兩種特性的發揮便是農遺文化記憶的喚醒過程,它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基點,也是續寫中華文脈的持續性原動力。

汲取農遺智慧精髓,守護文化瑰寶。農業文化遺產是中華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薈萃。其傳承至今的農事節氣、生態倫理、農業系統、農業景觀、節慶活動、鄉風民俗等物質與非物質的遺存,是農耕文明發展悠久綿長的歷史底色,推動了農耕文明的接續傳承,守護著農耕文明的文化基因。農業文化遺產蘊含的“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等生產生活的經驗智慧,在實踐過程中升華出“天人合一”“節用物力”“三才理論”等哲學與文化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這些農耕智慧是中華文脈綿延傳承、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生動見証,是守護中華文脈的鮮明印記。

傳承農業文化遺產,堅定文化自信

“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農業文化遺產是世代探索的結晶,它所代表的不僅是遺產地繁榮發展的歷史,是民族文化積澱、民族風俗存留的富集地,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

發揮農遺多重價值,增強文化認同。農業文化遺產是人類的重要“資產”,不僅寄托著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追思,更孕育著人們繼往開來、勇往前行的動力。農業文化遺產匯聚了遺產地的自然風貌、鄉土風韻,具有富足的經濟價值、鮮明的文化價值和豐富的生態價值等。在現代化深度嵌入鄉村發展的背景下,要充分尊重和留存農業文化遺產的傳統價值,挖掘發揮農業文化遺產蘊含的倫理觀念、道德規范和人文思想等方面的新時代價值,將農業文化遺產中內涵的農耕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融合,通過保持自身特色和汲取文化精華來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促發人們對農遺價值的肯定、對自我身份的認同,貫通文化自信。

淬取農遺文化基因,培育文化自覺。農業文化遺產深植於鄉村社會,鐫刻著獨特、豐富的鄉土文化基因,延續了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和極具智慧的農業生產技術,傳承著巧用自然規律的農業思想和農耕精神,保留了手工技藝、民俗活動、傳統節慶等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粹,是文化自覺的重要源頭,也是“文化自覺”走向“遺產自覺”的重要保障。費孝通先生曾提到,“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不是簡單的功能轉型和政策保護,而是一種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求理性平衡的文化自覺活動。自覺利用農遺的鄉土文化基因,將文化底蘊融匯成中華民族共創的文化符號、共享的文化資源、共融的文化精神,使其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共同情感,不斷以文化自覺培育文化自信。

展示農業文化遺產,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不同文明凝聚著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貢獻,文明交流互鑒尤為重要,而農業文化遺產就是交流互鑒的重要媒介。農業文化遺產是各民族千百年來農業智慧的匯聚,不僅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文明交流的橋梁。

拓展農遺“朋友圈”,講述中國故事。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的系列活動和保護項目,致力於拓展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朋友圈”,提高中國農業文化遺產的國際知名度。推動建立遺產伙伴關系,提高資源統籌和協同合作水平,在國際平台上加強交流互鑒。中國以中華農耕文明故事為依托,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理念為指引,將農業文化遺產所蘊含的可持續、兼容並包、綠色低碳等理念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等主張相融通,向世界展現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和人文古韻,展示中國農業生態智慧,講好中國故事。

推動農遺數字化,感受文化魅力。數字化是新時代背景下農業文化遺產展示傳播的方式,其本質是將農業文化遺產中值得保存的文化符號通過數字化進行儲存和展示,從而實現生動的呈現和有效的傳播,使各國人民能夠近距離感受農遺的文化魅力。將數字技術賦能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是充分挖掘發揮農業文化遺產當代價值的重要手段,有助於農業文化遺產的活態展示及其整體性、系統性保護,使農業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要以數為媒,通過文化符號的數字化呈現、文化敘事場景的虛擬表達、文化情境的智能化建構打造數字化交流平台,推動農遺文化資源全景呈現、全民共享,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農業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留下的燦爛瑰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強大底氣。我們要以農業文化遺產之力,助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以中華文脈奠定文化強國之根基,以文化自信筑牢文化強國之底盤,以文明互鑒打造文化強國之人脈,為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強大的力量支撐。

(作者:方菲,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閆宇,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本文系中央高校自主創新基金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耕文化傳承發展研究”(2662023MYPY002)研究成果】

(責編:王郭驥、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當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進派實干家 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
  9月11日,省政府黨組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讀書班舉行集中研討交流。省委副書記、省長、省政府黨組書記王忠林主持會議並作讀書班小結講話。…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