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歷史起點上擔負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凝聚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積極加強文化建設,能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創造力,更好的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為世界發展提供一個正確的指向標。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意味著,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就要擔負起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性作用、開放性、創造性作用。
堅定文化自信,做文化強國的建設者。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有利於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要以文化自信的精神旗幟去激勵中國人民,充分發揮人民大眾的主體性作用,做文化強國的建設者。一方面,要不斷增進文化認同,讓人們在民族共同體的長期生活過程中形成對文化建設的肯定性認識,對文化價值觀的肯定性認同。一是對內要具有凝聚作用。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利用流量較高的新媒體平台發布貼合大眾實際,含有正確價值觀的新聞、視頻,將道德素養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中,貫穿社會發展各個領域。要加強對本國文化的教育,開設相關文化課程,讓學生了解優秀文化的精髓和價值觀念,激發他們對本國文化的興趣和熱愛。二是對外要具有呈現功能。要促進中國文化的對外展現,要積極傳播中國傳統節日、古跡遺址、中華美食等特色文化現象,使其更快的進入大眾視野。另一方面,要增強文化自覺,不只是內在意識上的自覺醒悟,還應當是實際行動上的責任擔當。一是要做文化的研究者。系統研究、傳承、弘揚中華文化,要多讀經典、讀原著,深入學習其中存在的優秀思想,形成正確的文化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二是要做文化的實踐者。要讓文化建設成果更好的服務絕大多數人,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使個人將奮斗自覺融入新時代國家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更好地凝聚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總之,我們增強文化自信,既要在思想上高度統一,又要以思想引領積極行動,進而轉化為人民大眾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做到“知行統一”。
秉持開放包容,做文化繁榮的推動者。當今世界,全球化已成必然趨勢,各國文化彼此接觸,必然存在差異性。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華文化逐漸走出國門,秉持開放包容,做到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博採眾長,使其具有強大生命力,有利於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實現世界文化的繁榮興盛。要以兼收並蓄的精神態度去激勵中國人民,充分發揮人民大眾的開放性作用,做文化繁榮的推動者。一方面,要採取多樣形式,加強傳播力度。在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前后,相關部門聯合運營商會通過此平台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及蘊含的民族精神,在世界各地都亮出“中國紅”。要依托影視作品等文化載體,緊跟時代的文化變遷,在堅持弘揚特色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增添更加豐厚的中國文化色彩,讓蘊含中國價值觀的文藝作品在國際傳播。在多方結合下,可以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豐富中國文化內容。另一方面,要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接納來自各個國家的文化元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充分吸收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總之,要加強國內文化建設,同時注重中外文化交流互鑒,以此增進各國之間的友誼,促進各國人民相互了解,發展友好合作,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建設和諧世界,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堅持守正創新,做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發展者。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創的是文化發展的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堅持守正創新,為發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有利於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發揮中華民族的創新精神,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要以與時俱進的精神內核去激勵中國人民,充分發揮創新性作用,做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發展者。一方面,要牢牢抓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命脈,將其中具有的價值理念、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思想基礎。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相統一,推動實現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借鑒“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理念,既追求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形成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的現代化。另一方面,要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是創造性轉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但經過改造仍然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部分,既不是全盤繼承或拋棄,而是推陳出新,進行創造性轉化。例如將古詩詞的精華總結成歌詞,形成充滿中國元素的音樂潮流,讓傳統詩詞再現現代生活。二是創新性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華部分,必須積極加以繼承,進行創新性發展,使之不斷發揚光大。例如與先進科學技術相結合,推出“雲游”博物館、歷史館、革命館的線上平台活動,將各種文化載體數據傳輸至互聯網,讓沉睡的文物、人物“活”起來,人們可隨時隨地線上參觀。總之,中國五千多年的發展,造就了一個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面對這筆精神財富,我們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特點發展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做到“守正為心,創新為用”。
(作者:劉雙,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形勢與政策系主任、副教授﹔阮碩,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本文系湖北省社科基金前期資助項目(19ZD096)、華中農業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22123)階段性成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