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塑青年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挺膺擔當的奮斗精神
新時代青年要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中挺膺擔當就必須“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勇於奮斗、不懈奮斗、永久奮斗,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緊扣“四個根本”把握內涵意蘊
偉大建黨精神孕育奮斗精神,奮斗精神彰顯偉大建黨精神。奮斗精神滋養著一代又一代青年聽黨話、跟黨走的價值追求,涵育著一代又一代青年愛國奉獻、強國擔當的家國情懷,砥礪著一代又一代青年求真力行、實干興邦的使命擔當。
堅定理想信念是根本指引。理想信念愈堅定,奮斗方向愈明晰。新時代中國青年奮斗的理想就是要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青年奮斗精神之所以熠熠生輝,根本就在於熔鑄其中的理想信念之光。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來看,堅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青年始終在時代洪流中披荊斬棘、風雨兼程、闊步向前的根本動力所在。在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偉大事業中,一代又一代青年讓理想信念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淬煉升華,用一往無前的青春奮斗書寫了一曲又一曲青春之歌,把青年的志氣、骨氣、底氣、豪氣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中國和世界面前。
踐初心擔使命為根本動力。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犢不怕虎、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剛健勇毅,勇立時代潮頭,爭做時代先鋒。青年奮斗的旨歸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生力軍。當前世界之變波雲詭譎、時代之變瞬息萬變,青年唯有奮斗才能回答好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每個時代的青年都肩負著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與現實使命,但要在時代洪流中勇立潮頭、追求卓越,無奮斗無以行、無奮斗無以成。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這一充滿光榮與夢想的偉大征程中,中國青年肩負的使命更大、責任更重,承載的壓力更強、挑戰更多,隻有靠奮斗方能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亂雲飛渡中從容馭時、馭勢,書寫屬於新時代青年的榮耀篇章。
淬煉斗爭本領為根本要求。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必然會有艱巨繁重的任務,必然會有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特別需要我們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淬煉斗爭精神、涵養斗爭意志、練就斗爭本領是培塑青年奮斗精神的必然要求,隻有敢於斗爭、善於斗爭,才能在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面前從容不迫、氣定神閑、穩如泰山。斗爭本領淬煉的過程也是奮斗精神熔鑄的過程,脫離斗爭談奮斗就是憑空起高樓,隻會徒增青年“佛系”的自我懈怠、“躺平”的進退失據、“躺贏”的向虛幻想,在“小我”與“大我”的選擇中困惑迷惘,既無法實現個人全面發展,更無力在偉大的復興征程中干事興業。斗爭本領不可能一勞永逸地擁有,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地獲得,需要青年秉持奮斗精神,在具體的工作中接受洗禮、完成蛻變,擁有抵御任何艱難困苦的錚錚鐵骨。
站穩人民立場為根本目標。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國一道前進,服務人民、奉獻祖國,是當代中國青年的正確方向。“人民”二字重千鈞,站穩人民立場是青年奮斗精神的要義之一。沒有脫離人民的奮斗,一旦脫離人民,奮斗便無從談起,其格局、境界便會失去滋養。為人民奮斗的青春最美麗,隻有把青春奮斗置於“與祖國同行,人民奉獻”的道路上,青春之路才會致遠,青春之花才會絢爛。歷史和現實都啟示我們,隻有同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青年的成長發展才能在發展的方位中找准定位,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明確方向,才能在起起伏伏中獲得源源不斷地動能。在永久奮斗中始終站穩人民立場並非易事,呼喚青年在向下扎根、向上生長中涵養人民情懷、葆有人民情感,把人民群眾的大事小情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才能做好人民群眾的知心人、貼心人、暖心人。
構建“五個機制”明晰著力方向
培塑青年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挺膺擔當的奮斗精神具有立足當下、著眼未來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是匯聚青年力量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之舉。
系統貫通式的價值引領機制。青年奮斗精神的培塑必須把價值引領放在首位,讓青年在深刻思考何為奮斗、為何奮斗、以何奮斗中堅定理想選擇、厘定價值判斷、篤定信念追求。價值引領機制的構建要堅持系統思維,切實增強價值引領工作的整體性、貫通性、系統性。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貫通。建設覆蓋青年成長發展全過程的一體化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強化優質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為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青年、指引青年搭建平台、創設情境。二是“大思政”體系的完善。聚合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形成全域融通的“大思政”育人合力,在“橫到底、縱到邊”的思政工作中為青年奮斗精神培塑賦能。同時,要建立科學的評估機制,合理利用青年行為大數據,開展服務於增強價值引領質效的調研分析,不斷改進和完善價值引領機制。
激發內驅力的自我調適機制。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証法認為,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和第一位原因,決定事物發展的方向。培塑青年奮斗精神必須牢牢把握住青年這一主體,有效激發青年奮斗的內驅力,變“要我奮斗”為“我要奮斗”。自我調適機制的構建要聚焦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一關鍵點,以行之有效的方式讓青年在自主探索、自由發展中發現興趣、堅定志趣。一是環境的營造。不斷優化家庭、學校、社會的育人共同體建設,在青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塑的關鍵時期,形成對個體自由探索成長方向和道路充分尊重的氛圍,有效激發青年矢志奮斗的內驅力。二是動力的激發。充分發揮典型示范、朋輩帶動作用,結合新時代青年成長發展特點,依托各類載體、平台、基地等,有針對性地常態化、長效化開展互動性強、代入感強的相關活動。
提升融創度的資源整合機制。資源匯聚整合的力度關系培塑青年奮斗精神的效度。隻有把同青年成長發展相關的資源融通聚攏,根據不同的工作需求創造性地發揮資源作用,才能切實增強培塑青年奮斗精神的底氣。資源整合機制的構建要注重“融”與“用”,既能讓各方面高質量育人資源能夠高效能聚合成勢,又能基於需求導向合理利用育人資源,為培塑青年奮斗精神提供厚實支撐。一是資源的統籌。通過領導小組或組委會的形式,統籌調度資源,合理使用資源,不斷消除以職能劃分資源歸屬的壁壘和因區隔導致的資源耗散,同時,加強對資源聯結效度的評估,及時對運行機制予以調整、優化。二是融創出新。建立健全育人資源創新利用機制,鼓勵和支持把已有經驗同推陳出新相結合,通過精心謀劃設計,實現育人資源最大化利用。
強調高品位的文化浸潤機制。培塑青年奮斗精神就是要讓青年在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中自覺為黨和國家奉獻,而這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涵養與浸潤。文化浸潤機制的構建要堅持文化活動的高品位,以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為目標,通過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引導青年探尋向上向善向美的意義世界。一是文化供給的優化。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結合新時代青年成長發展需求,推出一批又一批青年喜聞樂見的高品位、高品質文化活動、文化產品。同時,汲取青年亞文化中的積極內容,探索進入青年圈層的有效路徑。二是文化情境的創設。把握青年成長發展規律、文化育人規律,探索基於不同場域的文化情境創設路徑,特別是在信息技術加速迭代的背景下,更要提升文化建設的數智化能力,讓虛擬空間同現實情境同頻共振。
增進協同性的力量聯結機制。青年奮斗精神的培塑需要有效的外力支持。“全黨都要關注青年、關心青年、關愛青年”的殷殷囑托下,服務青年成長發展的力量愈加強大,必須增進不同力量間的協同性,才能形成培塑青年奮斗精神的管理服務合力。力量聯結機制的構建要結合不同管理服務部門的組織特點和組織體系優勢,強化聯動協同,讓不同力量共同作用於青年奮斗精神的培塑。一是管理服務體系的建設。基於管理服務青年能力的現代化,從大育人格局出發,健全齊抓共管的組織體系,優化組織間的協調機制、會商機制,切實提升助力青年奮斗前行的組織溫度、效度、實度。二是社會力量的參與。動員和支持社會力量發揮優勢有效參與到青年成長發展的過程中來,為培塑青年奮斗精神注入更多活力、創設更多平台。同時,要完善社會力量甄別機制,確保社會力量參與的合法合規。
強化“五個注重”優化培塑進路
青年作為引領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價值追求和精神狀態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家和民族走向。無奮斗不青春,無奮斗不青年。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征程中,我們要從政治高度、歷史深度、現實溫度、未來廣度,多措並舉培塑青年的奮斗精神,教育引導青年踔厲奮發、勇毅前行、追求卓越,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書寫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華彩篇章。
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理想信念是培塑青年奮斗精神的根本所在,要教育引導青年把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奮斗的方向。一要強化理論武裝明奮斗之道。結合《論黨的青年工作》等籍典,教育引導青年深刻理解蘊含其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奮斗過程中學習運用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二要強化“四史”學習教育培奮斗精神。加強對青年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教育,結合現實把歷史講清楚、講透徹,在歷史與當下的交匯中切實增強青年奮斗前行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三要強化實踐養成壯奮斗筋骨。注重發揮“大思政”體系下建成的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文化弘揚基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實習實踐基地作用,為青年通過扎扎實實的行動磨礪奮斗心性、砥礪奮斗品格、昂揚奮斗精神提供載體和平台。
注重主體意識激發的持久性。培塑青年奮斗精神不可能一勞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關鍵就在於“引導他們始終保持一股頑強拼搏、勇於開拓的精氣神,做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做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掃除一切驕氣、嬌氣、官氣、暮氣、邪氣,把青春的奮斗熱情激發出來”。一要掌握青年思想動態。通過常態化開展青年思想滾動調查,准確分析研判當代青年關心關切的社會現象、社會思潮和面臨面對的成長困惑、成長瓶頸,為採取有效對策激發奮斗的主體意識提供參鑒。二要持續深入青年群體。建立健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主要負責人同青年群體面對面制度,探索為有需要的青年配備成長導師,常態化開展互動交流活動,導思想、導操行、導規劃、導就業,形成激發青年奮斗主體意識的外部助推力。三要發揮典型激勵作用。遴選一批在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社會服務、衛國戍邊等各領域各方面的青年典型,圍繞主題主線線上線下相結合舉辦分享會、交流會、聯誼會等活動,讓青年在耳濡目染中積蓄自我奮斗能量。
注重發展支持服務的系統性。融通資源系統構建具有強支持力的服務體系是培塑青年奮斗精神的現實要求,隻有關注青年所思、所憂、所盼,努力為青年創造良好發展條件,才能讓青年的奮斗精神更昂揚、奮斗道路更寬廣、奮斗目標更篤定。一要開展綜合素養提升支持,蓄積奮斗勢能。重點圍繞青年在學習工作生活方面能力提升需求,依托“青年夜校”等平台,發揮社會志願者作用,開設不同主題的培訓班、訓練營等,為青年在奮斗路上延展個人成長發展空間。二要進行臨時困難幫扶支持,涵養奮斗韌勁。健全已有幫扶機制,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為青年在學習科研、求職就業、創新創業、心理情感等方面提供必要幫扶,讓青年在奮斗路上能夠“輕裝上陣”。同時要加強教育引導,避免在幫扶過程中用力過猛,讓幫扶對象產生依賴心理。三要實施干事創業資源支持,增進奮斗底氣。繼續落實《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中關於對青年干事創業的支持政策,發揮組織協同機制作用,有效整合各級各類資源,盡最大可能減少青年干事創業的后顧之憂。
注重強化以文化人的創新性。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勇毅前行、篤行不怠等奮斗品格的生成離不開文氣的滋養。培塑青年奮斗精神轉化為具體的文化實踐,才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一要大張旗鼓宣傳。由宣傳部門牽頭,整合傳統媒體、新媒體宣傳資源,創作緊扣奮斗主題、貼合青年口味的短視頻、微電影、動漫等宣傳作品,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網絡信息技術,讓奮斗精神以潤物無聲的方式精准推送給青年。二要久久為功建設。發揮文化育人作用離不開場域建設。要避免進入以往文化場域建設的定勢思維,結合當代青年成長環境和審美品位,依托可用人事物資源,在社區、企事業樓宇等建設一批更人文、更自在、更開放的文化活動場域,為青年獲取文化力量提供條件保障。三要守正創新實踐。激發青年在以文化人中的自覺性、自主性,探索建立面向青年的文化項目庫,由青年或青年群體自選承辦,同時,鼓勵和支持青年圍繞優秀文化成果進行二次創作。借勢“一帶一路”建設,舉辦中外青年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引導青年在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中砥礪奮斗之志。
注重多元力量參與的協同性。關心和支持青年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這份共同責任中就包括以強有力的協同性培塑青年奮斗精神。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要成為關心青年成長、支持青年發展的共同體,讓青年有持續奮斗前行的依靠。一要注重家校社協同。推進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關於“建立健全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相關要求,增強家庭、家教、家風對青年奮斗精神的涵化作用,深化學校通過思想引領、日常教育等培育青年奮斗精神的育人實效,提升社會力量圍繞青年奮斗精神培育開發公共資源的廣度,打好“組合拳”。二要管好青年自組織。要會同群團組織、社會工作部門等通過合理的方式加強同青年自組織的聯系,引導他們有序參與公共事務,在參與中展現青春風採。三要提升工作專業性。答好青年奮斗精神培育為什麼、做什麼、怎麼做的命題需要通過辦班、考察等方式,加強對各方面參與者的社會工作、思政工作等專業知識的培訓,以專業化的方式教育引導青年。
(作者:張貴禮,華中農業大學本科生院講師﹔程華東,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本文系2024年度湖北省共青團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課題“新時代新征程青年奮斗精神培育研究”(2024TSWSKL030)階段性成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