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踐行囑托 奮楫前行丨重鎮“闖關”——武漢轉型發展活力奔騰

2024年11月06日15:51 |
小字號

萬裡長江,百轉千折,沖峽谷,奪關隘,納漢水,浩浩湯湯,奔流到海。

實現高質量發展,勢必要跨越關口,突破向前。

近年來,武漢經濟總量邁上2萬億元台階,創新動能持續增強,發展方式加快轉變,高質量發展呈現新氣象。

重鎮武漢,矢志奮斗勇“闖關”。堅持把創新驅動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加快推動把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把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鏈接優勢、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為在更高起點上扎實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作出武漢貢獻。

武漢新城長飛先進武漢基地項目。(效果圖)

武漢新城長飛先進武漢基地項目。(效果圖)

11月1日,武漢新城長飛先進武漢基地項目建設現場一派火熱。該項目建成后,將聚焦第三代半導體功率器件研發與生產。

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實現發展轉型“闖關”,是武漢作為傳統工業強市必答的時代命題。

今年前三季度,武漢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超1.47萬億元,同比增長5.1%。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進”,主要體現在轉型上——

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0.6%,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9.3%。在鋼鐵、傳統燃油車等傳統產業全面承壓的背景下,高新技術產業起到強勢支撐作用。

車用鋰離子電池就是2023年納入武漢統計的“新物種”。今年1-9月,以武漢為代表的湖北鋰離子電池出口數量同比增長146.5%,增幅位列全國第一。

這是武漢汽車產業加速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鋰離子電池產量的增長曲線,與嵐圖、路特斯等武漢新能源汽車品牌產量增長幾乎同步。

位於武漢經開區的東軟軟件園。

位於武漢經開區的東軟軟件園。

前三季度,全市出口增長28.8%。出口規模排在前列的是新能源汽車、手機等。華工科技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帝爾激光光伏激光設備……科技企業的高端系產品差不多剛下線就有海外訂單。

而今在武漢經開區,開園僅5個多月的武漢東軟軟件園已入駐各類軟件研發人員超千名。

搶抓“軟件定義汽車”機遇,搶佔汽車產業發展的“芯和魂”。武漢經開區招引東軟集團、科大訊飛等軟件產業頭部企業,培育了億咖通、芯擎科技等軟件信息領域獨角獸企業,形成了以汽車軟件為主導、車規級芯片等核心硬件為支撐的國際汽車軟件集聚區。

去年,武漢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從2019年的8.2%提高到11%。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經營主體數量由2021年的4.91萬戶增長到目前的13.07萬戶,增長1.66倍,是武漢國民經濟行業門類中經營主體增加最快的行業。

目前,武漢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斗等五大優勢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比重超過55%。

以“闖關”精神全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武漢在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路上闊步向前。

站在2萬億新起點上謀劃未來,產業向更深更遠處進軍。

遨游月宮,嫦娥六號著陸器攜帶的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開。

這面國旗隻有11.3克,重量不及兩枚1元硬幣,卻是用一種石頭——玄武岩制成,由武漢紡織大學和有關單位共同研制。目前,科研團隊正不斷拓展玄武岩纖維的應用場景。

武漢紡織大學科研團隊研究玄武岩五星紅旗。

武漢紡織大學科研團隊研究玄武岩五星紅旗。

遙望太空,“武漢一號”衛星今年5月發射升空,它是由武漢大學自主研發的我國首顆專門為城市定制的專用光學遙感衛星。

它拍攝的高精度“武漢一張圖”,東湖往來的游船、大橋穿梭的車輛,清晰可見。它提供的高質量遙感數據,將逐步在多領域的應用場景中落地。

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內的全國首條小衛星智能生產線正在繁忙運轉,可年產200余顆小衛星。

極目楚天,湖北省首條商業運營的低空短途客運航線——武漢漢南機場至十堰、荊州短途客運航線近日開通運營。

低空經濟正在崛起。全國首個“共享無人機”聯合試點工程2022年在光谷開啟建設,無人機自動起降、自動充電、自動巡飛,全區任意區域一旦發生緊急情況,無人機5分鐘內就能到達現場。普宙科技研發的S200系列無人機安裝了“智慧眼”和“智慧腦”,巡檢精度也有了進一步提升。

武漢小鶴科技低空經濟產業鏈鏈上企業合作實現場景快速落地。

武漢小鶴科技低空經濟產業鏈鏈上企業合作實現場景快速落地。

俯瞰大地,漢宜氫能示范線上,每天有幾十台氫能源重卡往返兩地。

這批採購自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的氫能重卡,僅需10分鐘即可加滿氫,純氫續航可達400公裡,按一年行駛10萬公裡測算,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100噸。

身高1.8米,能搬運50公斤的重物……湖北自主研發的首個站立人形機器人“大壯”將於今年底亮相。

機器人在工廠車間揮臂起舞,完成各種復雜精細的操作……人工智能風起,刷新千行百業。

目前,武漢已聚集1000多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已超過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

武漢印發《促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圍繞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六大發展方向,錨定未來顯示、人形機器人、未來網絡、量子科技等13個細分領域,力爭到2027年營收規模破千億元,努力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未來產業發展高地。

一個人、一個月可以裝卸1800個集裝箱。

7月,陽邏港二作業區15台龍門吊實現遠控全覆蓋——操作員坐在遠控室裡,通過手柄遠程遙控,就能像“抓娃娃”一樣抓放集裝箱。

武漢陽邏港。

武漢陽邏港。

陽邏港變化令人矚目。

2013年,陽邏港僅有4條集裝箱航線。如今,陽邏港已開通4條近洋航線、15條長江主線航線和8條長江支線航線。向東,萬噸巨輪從這通江入海﹔向西,中歐班列(武漢)經吳家山中心站駛向歐洲。

“2013年,陽邏港集裝箱吞吐量隻有86萬箱,2023年,陽邏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30萬箱,年均增幅10.32%。”湖北港口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陽邏港已成為“長江中上游第一港”。

截至10月27日,武漢天河國際機場累計運輸旅客2592萬人次,超去年全年水平。與此同時,機場第三跑道也已完成真機試飛,計劃於明年正式投運。

凌晨,是花湖國際機場一天中最忙碌的時刻。每晚,作為亞洲首個專業貨運樞紐機場,這裡最多有100架次航班起降。今年1—9月,花湖國際機場貨郵吞吐量已躍居全國第五、增速全國第一。

一架B767-300型全貨機從鄂州花湖國際機場起飛,前往印度新德裡。 

一架B767-300型全貨機從鄂州花湖國際機場起飛,前往印度新德裡。

武漢作為建設中的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和“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

讓樞紐設施生成鏈接功能,武漢正著力建強各類開放平台,全力發展樞紐經濟。

前不久,武漢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入選2024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建設“五型”國家物流樞紐,武漢已獲批4個。

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武商夢時代、武漢華聯SKP、恆隆廣場、萬象城等一批消費新地標紛紛涌現﹔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新引進各類首店117家。到SKP購買海外小眾品牌新款、去武昌萬象城打卡拍照……武漢正以獨特的城市魅力和商業活力引領著商業革新。

華中首個時尚獨棟街區武漢SKP·K大道。

華中首個時尚獨棟街區武漢SKP·K大道。

供應鏈,是經濟發展的大動脈。發揮區位優勢顯著、產業門類齊全的優勢,武漢圍繞大宗商品、金融、康養、汽車等重點領域,組建了長江國貿、漢融通、安居鏈、安養鏈、長江汽車鏈等8大市級供應鏈平台,不斷塑造發展新優勢。

跨越山海,聯結世界。

構建新發展格局,對內陸城市是一次系統性、重塑性的戰略機遇。武漢將更深層次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奮力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內陸開放高地。(文/圖 胡雪璇、丁平、薛婷、張斌)

(責編:王郭驥、張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結對助學 56位藏族學生在漢獲贈助學金
  夏曉華和結對的同學們。公軒攝 日前,湖北省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在武漢西藏中學舉行第八批結對助學活動,武漢公選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向武漢西藏中學56位學生捐贈助學金。…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