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嘉魚縣發展蔬菜產業,助農增產增收
菜農葉祥鬆的三次轉變
晨間,陽光明媚,雖已立冬,仍有暖意。
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潘家灣鎮十裡蔬菜長廊,個頭飽滿的甘藍從葉片中探出了頭,滿目碧綠,長勢喜人。57歲的菜農葉祥鬆正在地裡忙活,砍菜、去葉……不一會兒,圓滾滾的甘藍就裝滿了兩籮筐。
11月5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走進田間,察看蔬菜長勢,詳細詢問蔬菜品種、種植技術、銷售等情況。葉祥鬆說起來依然激動:“我們要鉚足干勁,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作為種菜“老把式”,葉祥鬆對過去最深刻的印象是辛苦。“當時地裡種棉花,一年下來掙不了幾個錢。”他說。
后來,看一些村民種辣椒、番茄、白菜,收入不錯,葉祥鬆也動了心,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轉變——轉品種。
葉祥鬆學著別人種了11畝菜,各品種都有,可是種類多了,需要花費的精力也更多,“一年辛苦下來,感覺產量也不多,錢也沒多掙。”
種菜時間長了,葉祥鬆慢慢摸出門道:如果單種甘藍,每年9月份移栽,3個月左右就能成熟,一畝產量有8000斤左右,收益會更大。
下定決心,葉祥鬆開始第二次轉變——轉方式,他將自己種植的其他應季蔬菜全部換成甘藍。
然而,受到天氣、產量、上市時間等因素影響,蔬菜市場價格波動大,葉祥鬆種植的甘藍雖然產量大了,但沒有銷路、不了解市場,能賣上好價錢的年份並不多。
好在縣裡成立了湖北金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又成立了聯農帶農合作社。合作社提供的蔬菜種子、菜苗和化肥價格比市場價低20%,還能幫菜農集中售賣蔬菜。
葉祥鬆的第三次轉變水到渠成——轉銷路。
“我隻要把甘藍種好,就可以按協議收購價賣給合作社,不用自己去賣,種菜的底氣更足了。”葉祥鬆說。
三次轉變的背后,良種、良技、良法不斷幫葉祥鬆把菜種得更好、賣得更多。
早些年,市場上約90%的甘藍種子靠進口,供不應求。“那時為了搶購種子,凌晨兩三點就要去排隊,去晚了就沒有。”葉祥鬆回憶。
經過10年聯合攻關,農業專家在嘉魚縣選育了甘藍新品種“思特丹”,打破了進口依賴。“新品種質量好,口感好、能耐寒、防裂球、保鮮久,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葉祥鬆說。目前,“思特丹”甘藍在嘉魚縣種植近10萬畝,成為長江流域越冬甘藍主栽品種。
種得好,還要賣得俏。抓產品認証、品牌提升,才能把蔬菜種植這個富民產業進一步做好,讓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鎮上成立蔬菜營銷協會,發展127個蔬菜專業合作社,注冊多個蔬菜商標。“嘉魚甘藍”品牌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証。
“以前我們的蔬菜主要賣到武漢,有了品牌后,銷往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地。”葉祥鬆說。
走科技之路、質量之路、品牌之路,如今的嘉魚縣,露地蔬菜、設施蔬菜、水生蔬菜三大板塊年產量約127萬噸,產值超40億元。在蔬菜產業的帶動下,2023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432元,增幅達7.8%。
臨近中午,陽光燦爛。葉祥鬆放下手頭的活歇一歇,抬眼望去,成片的甘藍也沐著金光。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08日 0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