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確保人工智能始終是“朋友”(現場評論)

孟繁哲
2024年12月13日08: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無論人工智能發展到何種程度,它都源自人類的設計,都是人類智慧的延伸

  

  在浙江烏鎮採訪,各種人工智能科技,令人大開眼界。

  裸眼3D視頻通話體驗艙內,通話雙方的影像立體呈現在屏幕上,相隔萬裡也仿佛觸手可及﹔站在一塊綠幕前幾秒鐘,就能獲取一段由自己擔任主角的智能影片﹔機器人拾起兩棵種苗,一隻“手”去頭、另一隻“手”去根,再放到中間自動嫁接,速度可達每小時700株……在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人工智能領域的新產品、新應用亮點紛呈,引人關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4》藍皮書顯示,2023年我國新增人工智能企業148家,人工智能核心企業數量超過4500家﹔截至2023年底,人工智能發明專利有效量達到37.8萬件,同比增速超40%。從基礎軟件到人形機器人,從大模型到算力網,人工智能不斷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如果說互聯網的主要價值是以平台連接人、商品、信息和服務,那麼人工智能的作用則是“賦能”,為更好地滿足生活、工作需求提供強大工具。比如,利用藥物分子大模型,一家醫藥企業在一天內完成百萬級別的藥物虛擬篩選。又如,某高校科研團隊運用算法實現電解液分子性質快速預測與精准定向設計。一名企業家在烏鎮峰會上感慨,“我們已經身處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技術變革時刻”。展望未來,智能醫療能幫助醫生精准診斷,智能教育可為每個學生配備數字教師,智能機器人能照顧老年人的起居生活……提供生活便利、助力精准生產,人工智能技術大有用武之地。

  從較長的歷史周期看,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工具的顛覆式創新,往往能增進人類福祉,同時也會帶來風險和挑戰。人工智能也不例外。一些極端案例提醒我們,在推動技術發展的過程中,要審慎評估其社會影響,確保技術向善。現實中,人工智能代寫畢業論文、年終總結的案例已經出現。人們不禁擔憂,高歌猛進的人工智能,有沒有可能化身侵犯個人隱私的幫凶,或是成為實施詐騙犯罪的廉價工具?這呼喚我們從法律、道德和社會治理的角度未雨綢繆、採取行動。

  有人將人工智能技術的到來比作“盛夏的大雨”,它“在我們還來不及撐開傘時,就已扑面而來”。目前,人工智能的能力在很多方面已經足以媲美人類大腦,但不能從價值上去准確分辨是非對錯。這意味著,有必要從多個方面加強對人工智能的監管和規范。近年來,包括我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出台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管理辦法和監管原則,正是為了確保技術真正地服務於人、造福社會。

  無論人工智能發展到何種程度,它都源自人類的設計,都是人類智慧的延伸。人工智能代勞得越來越多、變得越來越智慧,我們必須做好防范,確保它始終是“朋友”。

  (作者為本報評論部編輯)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3日 05 版)

(責編:郭婷婷、張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三十余載矢志研發儲能技術(講述·弘揚科學家精神)
  鐘發平(左一)在車間指導工藝生產。…
返回頂部